音乐中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是直接从文艺复兴进步人文主义传统发展出来、并在约自160至1750年间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音乐与视觉艺术(建筑、雕塑与绘画)方面的一种风格的总称,也指艺术上这一百五十年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在历史上包括三十年战争、新教的传播、罗马天主教教堂维护其无上权威的努力,以及新大陆的探险和移民等。政治与社会的基本变化,则反映在封建主义逐渐解体、中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中逐步谋取权力与财富,以及一些民族国家如英、法、荷兰和西班牙的建立等方面。这是一个动荡、充满暴力与大胆变革的时代——欧洲人发现并同化新大陆,意大利人发现月球的山脉和木星的卫星,德国人发现细菌和细胞,英国人制定万有引力定律,还发现光与色的本质——艺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种种变革。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barroco,原意是不圆的大珍珠。巴洛克一词之所以吸引人,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首先,这个词汇本身说明了不规则的大型艺术品也是美的,这样,巴洛克艺术家便得以越过文艺复兴时期特别讲究的严肃、含蓄与平衡,而耽溺于过分夸张的激情和过度豪华与浮夸。其次,巴洛克一词的上一含义,又等于原定出评价艺术的新原则,即应以艺术品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以先人定下的美学原则为据,至于评定艺术品的价值,每一个艺术鉴赏者、特别是艺术品的主顾,可以各有纯属个人的标准。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既为新教改革、也为天主教反改革服务。比方说,他们曾用连接圣彼得大教堂两侧的巨大柱廊,激励着信徒们欣然走近上帝,或用五彩缤纷的石头雕像(或者彩绘假石)、镀金的祭坛、绘画的天顶、精雕细刻的讲坛、以及感人至深的管风琴和教堂歌队,为教堂进行奢侈的装饰,便置身其间的信徒们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但他们也为路易十四建造辉煌的凡尔赛宫,使走进比如其中的镜子大厅的人,对建造这所官殿的国王的财富和权力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正如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的信徒对建造这座教堂的教皇的权威产生的敬畏之情那样;他们还为罗马显贵营建极尽奢华的郊外别墅和花园,其光怪陆离和巧夺天工,又反映了生活放纵和贪乐的上流社会的奇思妙想。
巴洛克艺术为专制制度歌功颂德,也为天主教教会利益服务,但是它又比文艺复兴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更实际地进入生活,它宏伟壮观,富于装饰性,既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也有更加强调此岸性的铺张、放纵与活力——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也像其他各个时期的艺术一样,打有矛盾的印记。
音乐上的巴洛克时期,从歌剧诞生的1600年开始,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巴洛克艺术的“首都”在罗马,巴洛克音乐也发端于佛洛伦萨歌剧。当时由于所有的艺术几乎都用以歌颂王室,因此毫不奇怪,最大的主顾——国王特别重视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与器乐于一身的歌剧这一新艺术形式,歌剧从而首先获得发展的土壤。但是巴洛克音乐的精华最后却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
早期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部复调转变为单一曲调与和声的单声音乐(monody)。十六世纪作曲家只关心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存在和同等重要的若干条独立旋律线的进行,以及由此形成的诸声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不同声部同时唱出的不同歌词是否能够听清导清楚,却可以置之不顾。十七世纪意大利一些作曲家则强调歌词的感染力,他们把音乐表达的重点突出放在高声部单一的旋律线上,另外用一行低音以支撑整个作品,而在这高低两条轮廓线当中的空档,则留待演奏时即兴填入相应的和声。这样一来,由于作曲家所考虑的音的关系,已经从横的方面开始转到纵的方面,即音的和声组织,以前起同等作用的中间一些声部,便全部退居次要地位——这就是所谓“通奏低音”(basso cotinuo)技巧。单声音乐这一新设计还导致了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即从中世纪教会的八至十种调式减为大小调两种,这大小调体系主宰着西方音乐约三百年。
巴洛克音乐的这一重大变革,无疑是从声乐领域开始的。起初,单声音乐旨在用音乐以强调歌词的重音和词义所在,力图使音乐同诗歌、并通过诗歌同生活本身相联系,由此便形成一种在简单和声基础上自由进行的宣叙调(recitative)和比宣叙调更为抒情的叙咏调(arioso)——这两种表现风格是构成歌剧、大合唱和清唱剧的主要因素。随后,“通奏低音”技巧实际上运用到包括器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创作,因此,巴洛克时期到后来也被说成为“通奏低音时期”。
巴洛克时期虽然出现单一旋律的单声音乐这种新创作方法,但是主调音乐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巴洛克音乐还处于复调同主调和声相混合或交替的阶段——但这时的复调音乐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它同和声的联系也更为加强。为了强调明确、强烈的感情表达,巴洛克音乐往往借助于支配全曲(或全乐章)的一种始终不变的固定节拍和明确强调重拍的富于动力的节奏(十六世纪经文歌式的器乐乐句的节奏常常自由飘浮,且常用切分以掩盖规则的节拍),马不停蹄似地连续不断运动和扩展的旋律(古典时期的旋律往往有均衡对称的乐句和章法分明的终止式),以及统一的乐器色彩和相当稳定的力度(古典时期则有乐器色彩的不断更迭和力度的起伏变化)以贯串单一的感情色彩。巴洛克艺术特别强调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内在矛盾以形成紧张度和动态,具体做法则往往是通过调性的转换、乐章间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大协奏曲同一乐章中独奏小组同合奏大组的对置等来实现。像这样多种多样的对比和统一,巧妙地把众多的细部组织在一个完美的整体之中,酷似地无一寸不加装饰的巴洛克建筑一般。
1600年以前,器乐不如声乐那样受人重视。乐器主要用作歌唱或舞蹈的伴奏,而且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广泛使用的也只有诗琴一族,木管乐器还只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到了巴洛克时期,器乐同样获得很大的发展。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逐步改善,有些乐器已有演奏严肃音乐的条件,特别是在十二平均律调音方法发展之后,键盘乐器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所有的调性。在这类键盘乐器中最重要的是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应运而生的键盘音乐则有组曲和赋格曲等,后者在巴赫的作品中达到尽善至美的顶峰。
小提琴族乐器在巴洛克音乐中取得重要地位,是器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标志,与此相适应,奏鸣曲大有改善,出现了多种声部组合的范型,最重要的一种是所谓“三重奏鸣曲”(三个声部,通奏低音声部至少由两个人演奏),此外,还有建立在两组乐器的对比基础上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等。大协奏曲最早的重要范例,是意大利作曲家科列里(A.Corelli,1653-1713)写出的,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A. Vivaldi, 1669-1741)则把它规范化,定型为快一慢一快三乐章结构。巴洛克时期在建立与发展一些定义清晰的体裁与形式方面做出的贡献,比音乐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大得多。
巴洛克是一个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的时期,巴洛克音乐的演奏切忌呆板和不动感情,当然,巴洛克音乐中的激情同浪漫主义又是迥然有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