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法比学派小提琴代表人物

萨拉萨蒂萨拉萨蒂

正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发达、文化生活活跃时代。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的成立,使法国的音乐艺术和演奏艺术进入了一种正规化的教学。列克莱尔和维奥蒂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他们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格和演奏传统,形成并发展了法比学派的演奏风格。这一学派通常包括法国、比利时学派。优秀的演奏家辈出,可谓人才济济,在世界乐坛上影响很大。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其代表人物有卓万尼·维奥蒂(1755-1824)、帕勃罗·萨拉萨蒂(1844-1908)、维尼亚夫斯基、艾任·伊萨依(1858-1931)、弗里茨·克莱斯勒(1875-1962)、耶胡迪·梅纽因(1916-)、阿瑟·格雷米欧(1922-)等。

萨拉萨蒂是西班牙人,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阿拉尔,曾获该院小提琴首奖。17岁开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弓子在琴上运行,仿佛在轻轻地抚摸着琴弦,听不出任何痕迹。左手灵巧敏捷,落在指板上干净、有力。他的音准无懈可击,即使在高把位上也都十分肯定、准确,挥洒自如。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

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他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专门为他创作了作品,如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等。他十分准确地演释了圣桑的协奏曲,令作曲家本人也非常的满意。当时许多演奏家都未能真正理解作曲家的旨意,而萨拉萨蒂“却把第二乐章表现得如此 幽静深远,同时把一、三乐章的巍巍高山表现得峻拔雄伟”。对此,圣桑非常敬佩,又把《回旋狂想曲》奉献给了他。

他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作品。他创作的作品都很精致优雅,如《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及大量的西班牙舞曲。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人们称他为继帕格尼尼之后又一炫耀古今的小提琴大师,并非溢美之词。

维尼亚夫斯基,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

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 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自幼就崭露头角,7岁被破格录取于维也纳音乐学院,三年后又研习于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比利时小提琴家、教育家马萨尔,12岁毕业时参加小提琴比赛荣获罗马大奖。

1899年在维也纳和柏林的几场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确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声望。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溶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音色甘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理异常精致,处处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他继承了伊萨依、马萨尔那种富有表现力的颤指,并赋予一种新的戏剧性表现功能,不仅在演奏歌唱性段落时采用大幅度的颤指,而且在演奏快速的乐句中,也不间断地加用颤指。这种与众不同的演奏,成为识别其演奏风格的标志之一。

克莱斯勒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也很有个性,弓子比较靠近指板,运弓的幅度不大,单从技术上讲,如此运弓要求发出很好的声音是非常困难的,但他运用左右手的力度配合,使之音质柔美温暖,独具魅力。他还经常根据乐曲的需要,运用表情滑指,使歌唱性的乐句“充满叹息似的重音”。他善于把浪漫情趣的自由处理和精确的节奏结合得十分得体,因而听起来更加亲切感人。他特别喜欢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除此之外,还特别擅长演奏精美的小品,并把它们表现得非常精致细腻、绚丽迷人。有时还增加一些即兴发挥,使人倍感轻松愉快,而且回味无穷。

克莱斯勒于1923年访问我国,在北京举行音乐会,演奏了贝多芬《克罗策尔奏鸣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等,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还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曲,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他也改编了许多名家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在世界乐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梅纽因是现代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他4岁学琴,8岁登台演出,因此有“乐坛 神童”之称。后来到巴黎求学,师从法国学派的著名罗马尼亚小提琴家艾涅斯库。他在演奏上,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高尚、热情、富有哲理,着重于描绘音乐的意境,致力于挖掘音乐的内涵。他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不断研究,以获得更新的理解, 并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塑造出活生生的音乐形象。他运弓结实有力,发出的声音宏亮,音质透明,充分表现了现代小提琴的音响。在运弓的技巧上也很讲究,细腻而典雅,使人感到无比的真诚、亲切。

梅纽因特别喜欢演奏古典作品,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准确地表现出乐曲的庄严、高亢的英雄气慨和深刻、凝重的沉思意境,而且也充分表现了他雍容华贵、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听他的演奏,仿佛见到眼前树立起一座纯洁、高尚的纪念碑。他演奏的巴赫《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庄严宏伟,气势磅礴。和弦演奏发出的共鸣,洪亮而宽阔,犹如管风琴一样浑厚。多声部织体的演奏,层次清晰,旋律酣畅。他对巴赫的演释,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总之,他的演奏具有一种高尚的品质,使听众感到不单纯是在演奏音乐作品,而是用心灵向人们描绘着一个美好的世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非常注重培养音乐人才,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63年他在伦敦创建了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各国青少年音乐人才。他的爱心也倾注到我中华学子,近年来我国一些音乐神童被带到那里继续深造。他曾应邀来我国演出、讲学,并亲自为我国青少年小提琴手上课,传授技艺。梅纽因,拥有现代最杰出小提琴家的辉煌,但始终不忘将他对人类的爱洒向世界各地。为此,他曾于70年代被荐任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会主席,多次获得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等授于的勋章,深受各国人民的无限爱戴。

格雷米欧是现代比利时小提琴家。他继承了维厄当与伊萨依的演奏风格。自幼随外祖父学琴。6岁入沙勒罗瓦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2岁入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师从伊萨依的学生杜布瓦,后又前往巴黎音乐学院,拜罗马尼亚小提琴家艾涅斯库为师。先后在维厄当音乐比赛和比利时国家比赛中连连夺魁,此后以世界一流的独奏家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格雷米欧的演奏高雅优美,洗练精致。音色清纯、质朴而富有光泽,音质圆润透亮而富有活力。他以精湛的技 艺,在表现乐曲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向听众表露了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他的演奏曲目范围异常广泛,涉猎了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到20世纪作曲家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和沃尔夫的小提琴作品。他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以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贝多芬全套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尤为著称。 1949年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曾担任“伊萨依国际小提琴家竞赛”评委。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维厄当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伊萨伊是维厄当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 巧,富有情趣。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追求演奏技巧的完美,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使小提琴演奏艺术更具有美学价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影 响越来越大,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学派。

2014 年 9 月 3 日 阅读:(10,825)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6015.html

『相关文章推荐』

One Response to “法比学派小提琴代表人物”


提琴教师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