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小提琴代表人物
大约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将小提琴引入中国。其中,传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是英国的传教士赫德。赫德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组建的乐队历时23年。虽然赫德组建乐队的本意只是为了满足西方人士音乐的需求,但实际上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发展。在赫德乐队受训的赵年魁和穆志清,后来成为北京大学音乐学习所的首批小提琴导师。五四运动以后,一些中国留学生进一步促进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曹汝锦
曹汝锦是目前见诸文献资料的第一个中国学习小提琴的留日学生。学成回归后他和丈夫以及同学,创建了上海贫儿院音乐部与管弦乐队,是中国第一个由国人自己创办的管弦乐队。它为中国艺术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1919年至1937年中国小提琴艺术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本土的专业音乐教育不断深入,国际音乐交流日益扩展,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师大部分是留学归国与艺术艺家,还有不少海外艺术家来华教学。
马思聪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马思聪(1912 – 1987)先生,广东梅县人,是我国最早留学欧洲学习小提琴的学者之一。1924年(年仅12岁)既赴法国学习小提琴,1925年考入法国朗西音乐学院,后又继续入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多次举办系列个人独奏音乐会并获成功。评论界称他为“我国第一个依靠自己演奏活动发挥其社会影响的音乐家”。马思聪1935年创作的《摇篮曲》是我国专业小提琴音乐的开端,其作品还有《第一回旋曲》、《绥远组曲》、《西藏音符》、《牧歌》、《秋收舞曲》、《第二旋曲》、《春天舞曲》、《山歌》、《慢诉》、《抒情曲》、《跳龙灯》、《跳元宵》等。
马思聪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马思聪是中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为我国中国小提琴创作中华名族音乐元素与西洋小提琴相结合的创作和演奏开辟了道路。在他之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们积极探索,相继创作出了中国观众喜爱的小提琴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豪 陈钢曲)、《新春乐》(茅原曲)、《新疆之春》(马跃先 李中汉曲)、《庆丰收》(张靖平曲)等等。形成了中国具有特色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并逐渐为世界观众所了解和喜爱。为繁荣我国的小提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