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特·柏辽兹
赫克特·柏辽兹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Saint-Andre )。父亲是当地的医生,从来没有想到要让孩子以音乐为专业,只是灌输给他一些解剖学常识,对他自幼就已显露的音乐才能并不重视,母亲虽然曾注意到孩子的才能,但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认为搞音乐是有罪的。尽管如此,小柏辽兹还是从小不脱离音乐:他学弹钢琴和吉他,彻夜自学和声与对位,第一次参加圣餐仪式时,教堂唱诗班歌唱的一首赞美诗,已在他心里留下第一个生动的印象,正如他后来所说,在他面前展现出一个“爱与感情的新世界”。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1824年,当他实际上已经修毕医学课程,获得理学士学位之后,他却断然决定改行,为此,同家庭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只得依靠借债和私人教课来维持半饥不饱的生活。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 Moore, 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因此有机会到罗马在美第奇别墅住上一个时期。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作家雨果(V-M.Hugo,1802-1885),画家德拉克罗瓦(E. Delacroix,1798-1863)和作曲家柏辽兹这三个人身上,这三位艺术家有很多相近之处,他们的作品融合着种种矛盾的因,其中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具体说柏辽兹,他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十年—三十年代写出的。
早在1826年,他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响应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而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满怀革命热忱走上巴黎的街垒,还把《马赛曲》改编供合唱与乐队演出之用,并在总谱上注明这首乐曲是“为一切有嗓音、有良心和血管里流着热血的所有的人而写”的,他参加过意大利的烧炭党这一革命组织,在《浮士德的沉沦》中他还用入著名的匈牙利革命歌曲《拉科齐进行曲》。但是对革命浪潮的这些响应,充其量却只是一种回声而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日趋衰退和幻灭,在他的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都充满着革命风暴的气息,但同时又都是“葬礼式”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到1848年,柏辽兹的创作生命实际上已近结束。他同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一样,对1848年革命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昔日热烈迎接七月革命的柏辽兹,如今对革命却有抵触情绪,早期作品中组含的那样诱人的浪漫主义热情,如今也冷下来了。由于受生活的折磨而感到失望,再加上年老多病,柏辽兹避开当代重大的课题,明显转向古代的题材和抽象的道义,有望从宗教去寻找解脱的倾向。他在晚年写出的大型作品,如《天主颂歌》(1849年)、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4年)、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年)等,在风格上变得平静而稳健了。柏辽兹的最后作品,是在1860-1862年间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写出的喜歌剧《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
在柏辽兹之前的交响曲音乐作品中,虽然已经出现过具有标题性内容的作品,例如,维尔瓦第的《四季》协奏曲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等,但是,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
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来是越来越戏剧化。柏辽兹的交响曲摆脱古典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乐章的数目全视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像这样以画面式的描写顺序展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做法,比较缺少像多芬交响曲那样集中的动力,但是其布局之宏伟,描述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出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柏辽兹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生活得很不顺适的作曲家,他终生生活贫困,为争取自由和生存,永不停歇地同周遭的虚伪与欺骗同内心的孤独进行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对他的音乐总是持漠视态度,从1842年起,他不得不多次往来于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英国和俄国,旅行演奏自己的作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浪音乐家。柏辽兹两次结婚,但都不美满。晚年,他患肠疾,依然得四处奔波,1867年,他的儿子死于哈瓦那,是给他的最后一次打击,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C.F. Gounod,1818-1893)、托玛(A.Tomas,1811-1896)和其
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