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小提琴声音的几个主要方面
小提琴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品,它有区别于其他的只具有观赏功效的艺术品。小提琴是演奏者直接的伙伴,是发出声音的主体,在演奏者的操控下完成音乐的创作。它的声音质量决定了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品质高低。所以它的声音表现,是其价值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声音的鉴别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1.音色2.音量3.平衡4.操控。
音色
对音色的鉴别,可能会由于有不同的喜好,从而派生出不同的论点,但我们在评论一把小提琴的音色时,应该从它的基本方面着手,如:健康的震动、聚焦准确的颗粒、有润泽的实质和流动的特性等等。从弓毛摩擦琴弦产生的摆动开始,通过琴马、面板、音柱、底板等一系列部分的传导和震动,最后共振产生共鸣形成琴的声音。其中的环节,如有不合适的阻碍,出来的声音就会产生折扣。这个震动链条应该是通顺、合理的,才有可能产生通透的声音。而这些环节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也是产生震动健康与否的关键条件。从琴箱里发出的声音最终的目的是要传到听众的耳朵里,而这个传导中的出发点,每一个音的音质就必须要求是清晰、通透、聚焦准确的,反之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涉及一定距离的传导。无论听者喜欢这样或者那样特性的声音,但传统审美意义上好的声音一定是圆润、有光泽的。圆润的含义中包括了弹性这一本质,弹性是声音流动的源泉之一,从而符合了音乐的流动特性。在以上的这些基础上,是喜欢通透、爽亮还是圆润、甜美,这就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好的问题了。
音量
琴声能传导到任何音乐厅的最后一排,让所有的听众都能接收到自己的传递,这是每一个演奏者的追求,也是评论一把小提琴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之一。不同的琴型有不同的传导特性,如“斯氏”与“瓜氏”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从传导开始和中间阶段就有不同的取向了。对音量的鉴赏不应该主观地判断琴声在耳边的大小,这往往是一个危险的误区。在耳边“隆隆作响”,而在台下不远处听到的,却是音量不足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一些高档次的老名琴,在耳边的音量正常,但传导出去后反而加大了许多,有凌驾于整个管弦乐队之上的气势。又如一些新琴,耳边的音量较响,远听明显偏闷弱。所以对音量的甄别一定要台上台下反复地比较与聆听,从传导上作出客观的判断结论。
平衡
小提琴的音区,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最理想的平衡当然是高中低音都出色,而且是之间的过度自然衔接,但有这样表现的小提琴世间少之又少,其中多是集中在几个等级的品牌名字中,如“斯氏”、“瓜氏”等等,如今价值连城。这是由于自身的工艺制作和岁月时间的木材风化与一代代演奏者的辛勤演奏和使用而形成的。综观现代的小提琴制作产地,有两个方向,一: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小提琴,现时的表现多以中高音出色为主,中音的致密度高,聚焦准确,高音润泽歌唱,低音下潜欠缺,宽度不足。在与克雷莫纳的两巨头莫拉西和比索罗蒂的长期交往中,得知他们的理念:他们认为这个低音下潜深度和宽度是时间造就的,是要用300年左右去形成的。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小提琴,多以现时实用理念为指导,低音下潜较深而且有宽度,声音沉雄,高音明亮,略显尖锐,中音密度有些松散。这又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例,但一把理想的小提琴,最好尽量能有高中低音平衡兼顾。而四条弦之间,能否使音质能得到保持和统一的延伸也是平衡方面比较重要的一点。
操控
小提琴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而言,它是工具,而作为创作音乐的高度来看,它则是伙伴。一把小提琴能否与演奏者一起去完成技术操作,创作出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这对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双向的,和演奏者的技术与驾驭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一匹千里烈驹也得要有适合的骑手,才能发挥出它最大功效的道理一样。某些有着特别之处的小提琴,往往是较为不容易按正常来操控的,但大部分的小提琴,在它的制作工艺标准和完善的前提下,应该是较为容易正常操控的,俗言道:顺手。这其中直接与许多装配工艺有关,如琴马的角度,指板的弧度,吊线的高低,琴颈的修磨等等。还有像前文提及的,小提琴是有灵性的伙伴,演奏者与之或许会产生永久的相依,也许只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或者有的还成为了相互间格格不入的敌对,这也是有“缘分”的因素吧。
同一小提琴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下,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同一小提琴、同一演奏者,在不同的气候、环境等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有时这种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小提琴声音的鉴赏相比其他两个方面是较为不稳定的,这也是把它摆在第三位的原因之一。而小提琴在国际主要的拍卖行拍卖现场中,基本上是略去了试声音这个环节的。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以及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士,从前面的两个方面就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把小提琴拥有的本质声音了。
小提琴的鉴赏有专业客观性的一面,也有个人主观感情因素左右的可能性,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多看多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使鉴赏更准确和充满乐趣。
文章来自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