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

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

波兰作曲家、指挥家、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始者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Stanisław Moniuszko,1819-1872)在1819年5月5日生于明斯克附近的乌贝尔庄园。父亲是一个破落地主,母亲爱好音乐,会弹琴、唱歌,家里同当时波兰知识界人士常有来往。父母亲虽然并没有想要培养孩子学音乐,但小莫纽什科对当时家里的音乐生活,对庄园左近农村流行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民间歌舞,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由于母亲的循循善诱,莫纽什科从小便接触和喜爱祖国的许多民族史诗和波兰诗人的一系列诗作。民间的音乐和包括密茨凯维支在内的波兰诗人的革命诗篇,就是这样从小印入他的心田,后来并对他的世界观和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莫纽什科在华沙(1827-1830年)和明斯克(1831-1836年)进普通中学读书,1837年到柏林,用近三年的时间学习作曲理论和指挥。1840年回国后,住在维尔诺历时十八年,在这里,由于政治落后,音乐闭塞,再加上婚后子女众多,生活困难,莫纽什科长期处于不顺适的逆境。但是,正是在这里,他满怀创作激情,孜孜不倦地为实现他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竭尽全力—为当地和明斯克的剧院写作一些小歌剧和喜歌剧,如《理想》、《新唐吉诃德》和《夜宿亚平宁山》等,并为一些戏剧谱写配乐。不过,这些戏剧音乐的创作并不怎么成功,作品甚至大都没有保留下来,倒是他的一些浪漫曲和歌曲创作,真正打动了许许多听众的心,为他争得了声誉。1848年,莫纽什科出版了他的第一册《家庭歌曲集》——这套歌曲汇编是他毕生精力的重要结晶,总共包括十二册,收集二百七十首歌曲,其中六册直到作者死后方才出版。但是促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转折的却是他的歌剧《哈尔卡》。

1846年,为了挣脱维尔诺和明斯克的保守空气,为了结识首都知识界人士,莫纽什科来到华沙。在这里,他为革命诗人沃尔斯基(W.Wolski,1824-1882)描写农奴的不幸的长诗《哈尔卡》所感动,便根据同当时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密切联系的这一题材写成歌剧,在1848年1月1日在维尔诺的一个小型露天舞台上,在没有布景和道具的情况下进行首次演出。此后,经过整整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58年元旦在华沙歌剧院上演。歌剧《哈尔卡》上演成功,改变了歌剧院对莫纽什科的看法,很快地他便从维尔诺迁居华沙,担任华沙歌剧院的指挥,在生前最后几年还被聘任华沙音乐学院的教授。

莫纽什科在华沙时期(1858-1872年)的创作格外富于成果。她的优秀歌剧创作,如对波兰贵族进行辛辣讽刺的《爵夫人》(1859年)、以爱国思想为基础的《鬼堡》(1864年)和杭议社会不平等的《帕里亚》(1859—1861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他根据密茨凯维支的诗剧《先人祭》第二部而写的大合唱《幽灵》(1869年)和以叔事诗《克里冰亚十四打诗》中的八首写出的同名大合唱(1867年),也为他的后期创作增添了光彩——后一作品的风格和音乐语言同肖邦的音乐最相接近,波兰音乐评论界有时把它称为“声乐夜曲”,以同肖邦的夜曲相比拟,这并不是偶然的。除此之外,莫纽什科在这些年代还应许多小型剧院和小型音乐会组织者的要求,同时也因自己在歌剧院的指挥工作的需要,写过各种体裁的大量“实用音乐”作品,包括嘻游曲、幕间音乐和歌唱剧等,他还写了一系列宗教音乐作品,如弥散乐、教会清唱剧和安魂曲等,他的器乐作品有三首序曲、两篇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琴曲等。但是至今仍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乐队作品,几乎只有他的歌剧《哈尔卡》序曲。

莫纽什科晚年因遭受音乐评论界日益频繁的攻击而深感优伤和痛苦,物质生活的困境也使他难以度日,只是歌剧《哈尔卡》在布拉格(1868年由斯美塔那指挥)和彼得堡(1870年)的上演,给他带来了一些安慰。1970年,莫纽什科在创作上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却受到心脏病的严重袭击,1872年6月4日终于在华沙辞世。

2013 年 11 月 30 日 阅读:(6,070)
Categories: 综合文献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4145.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