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交响乐队及其中提琴声部的编制
18世纪是交响乐队蓬熟发展的时代,它们存在于宫廷和教堂。有些乐队已达到很高水平,例如德累斯顿皇家乐队、巴黎的“宗教音乐会”乐队、米兰乐队和爱斯特尔加(爱森施塔德)公爵宫廷乐队。在18世纪末期,圣彼得堡乐队也相当出名。轰动一时、人所共知的要数曼海姆乐队。他们的演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协调而精确,多种多样的色调变化,是这个乐队的独到之处。曼海姆乐队在演奏渐强和渐弱时的力度变化令人惊讶。他们在演奏渐慢、延缓时的处理手法也很别致。该乐队曾被誉为《曼海姆的呼吸》,令人惊叹不已。
曼海姆乐队声许多著名的演奏大师组成,他们之中有一些又是作曲家:小提琴家维里格里姆·克拉默,弗朗契谢克·李赫特,以及卡纳比赫和托艾斯基丁甲提琴蒙卡尔·斯塔米茨,大提琴家安东尼·弗尔斯,长笛演奏家文德林格,双簧管演奏家拉姆,大管演奏家李特尔,圆号演奏家兰格。著名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在谈到曼海姆乐队时曾指出:“……这个乐队无所不能。我珍爱这个集体,它的荣耀使我不得不预先为它唱赞歌。这个乐队的高水准,乃是绝大部分演奏家努力的必然结果。的确,这个乐队里的独奏家和优秀作曲家比欧洲任何其他乐队都要多。它们的演奏就好像由将军们组成的一支军队在实施必胜的战役计
划。”
那时,乐队里音乐家数目的多少多半要靠物质条件以及上层人物对音乐的兴趣来决定。在好的乐队里,中提琴家的数量是3到4人,例如德累斯顿乐队的弦乐组,1753年的配置是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共8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4把,低音提琴3把。1756年曼海姆乐队是20把小提琴,4把中提琴,4把大提琴,两把倍大提琴。
为了符合当时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以达到弦乐组4把小提琴的音响平衡,必须有3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和3把低音提琴(约翰·匡茨的介绍)。20把小提琴由3把中提琴、4把大提琴、两把低音提琴加以平衡。匡茨特别强调,小提琴手不应该压倒中提琴手。当时由意大利作曲家兼小提琴家尼科洛·约梅里领导的斯图加特乐队以其编制最合乎比例而著名。其中有第一小提琴8把,第二小提琴8把,中提琴6把,大提琴3把,低音提琴4把。
上述有关乐队编制的资料,当时是指好的著名的乐队而言。其他的大多数乐队编制要小得多,也不具备上面提到的那种演奏潜力。就连海顿和莫扎特所领导的乐队规模也不大。海顿初期(1761年)供职的爱斯特尔加泽公爵宫廷乐队的配置是4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和1把倍大提琴(管乐除外)。20年之后,按海顿的吩咐配置了11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同样数量的大提琴和倍大提琴。莫扎特所领导的萨尔茨堡乐队的编制大约也是如此。
18世纪的最后25年,乐队成员有所增加,在特别隆重的纪念活动时,汇集了大规模编制的乐队。如1785年在伦敦为纪念亨德尔诞辰一百周年举行的演奏活动,有一个130人的乐队参加演出。1786年,柏林的乐队人数更多些,仅弦乐组的中提琴就有30人,大提琴23人,倍大提琴15人。
在18世纪的下半叶,弦乐器演奏技术提高了,需要对弦乐器的结构作一些改变。琴颈及指板加长了,这样演奏技术困难的部分相对就容易得多。指板和琴马增高了,此外,琴马的弧度更大了。人们开始在拉弦板的左侧持琴(过去是在右侧)。琴弦拉得更紧,使声音比以前明亮。调弦从本质上升高了。18世纪末,由于著名的法国小提琴制作大师弗朗索·图尔特(1747–1835)和意大利小提琴家乔瓦尼·维奥蒂(1755-1824)的努力,演奏家们得到了新式结构的琴弓——它的重量比以前的弓子轻,握起来舒适并富于弹性。所有这些革新,无疑对提高演奏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