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拉威尔 茨冈

拉威尔

《茨冈》是拉威尔唯一的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完成于1924年。这首作品原先是为小提琴独奏和一种加用Lutheal的乐器伴奏而写的(Lutheal是钢琴的附属装置,通过它可以模仿管风琴的音响效果),但很快地作者又把原来的伴奏加以配器,因此,今天虽然有时可以听到用小题琴和钢琴演奏这首乐曲,但它的管弦乐版本却更广泛闻名。

拉威尔在二十年代对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别有兴趣;他写过《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以纪念德彪西(1920-922年),还有《致福莱的摇篮曲》(小提琴与钢琴,1922年)和《小提琴与钢奏鸣曲》(1923-1927年)等。他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旅行中所得印象、以匈牙利茨冈的民间音乐音调为基础写出的《茨冈》,也是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音乐会曲。拉威尔的《茨冈》所采用的小提琴技巧,虽然可以追溯到帕格尼尼(N·Paganini1792-1840)和萨拉萨蒂,但实际上,这首作品应该说主要还是以李斯特的钢琴狂想曲为蓝本。这一点从作品的标题,从乐曲开始时的慢速度即兴华彩乐段,从主题在装饰变奏中的不断更新,以及力度始终不渝地进逼以导入急速、狂热的尾声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拉威尔把他的这首作品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家达兰妮并由她在伦敦首次演出。

《茨冈》,用拉威尔自己的话说,乃是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风格的技巧性乐曲”,它的结构基本上以李斯特狂想曲的传统布局为依据。乐曲从一长段“引子”开始,这是小提琴的即兴独白,即美妙的华彩乐段,但它是整个乐曲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引子的结构比较复
杂,音乐的进行似乎历经这样三个阶段:起先是基本主题的陈述和发展,由独奏小提琴只在G弦上奏出。这里依序呈现两个主题,一个在b小调,另一个在bb小调,后一个主题后来还成为《狂想曲》本身第一段的基础:

拉威尔茨冈狂想曲谱曲

引子的当中一段从第一主题的八度陈述开始,这里已经不限于只用G弦,其中充满着情绪的出奇变换,似乎转瞬之间又把听者从戏剧性的激情带入模仿夜莺的歌唱(泛音)。引子的最后一段在性格上是前者的发展,但主题素材却是独立的;一个接着一个连续出现的乐句越来越加悲壮,不时还插进一些辉煌的经过句和光芒闪烁的泛音,整个说来,在这里音乐最具有即兴意味。然后,小提琴演奏能手好像不再沉溺于他那无尽的幻想似的,突然停留在C大和弦的颤音上——“茨冈”旋律的典型结尾——以结束这一大段引子。

现在,在这独奏小提琴的颤音背景上,竖琴模仿匈牙利一种民间乐器——洋琴的乐句加入进来了,它以无比清新的和声完成了从引子的到狂想曲本身的过渡。这狂想曲本身在结构上基本上又可以分成两大段,前一段是d小调,由主题及其六次变奏组成,这主题曾作为引子的第二主题先现过,兼具忧郁和热情的神态,但在这里它转入d小调,由独奏小提琴和单簧管接奏。它的第一次变奏有很多泛音装饰,显得较为复杂。第二次变奏改由双簧管演奏主题,而独奏小提琴则以拨奏的技巧性乐句相伴。第三变奏近似一种间奏,好像为了使小提琴演奏能手得有喘息的机会,现在由整个乐队的全奏来完成。第四变奏是主题的抒情性表述,一时暂入b小调,由独奏小提琴在钢片琴和小提琴柔和的伴奏背景上用泛音奏出。之后音乐突然重又热情奋发,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的最后两次变奏(回到d小调),一次是双音,另一次则用颤奏。随后,竖琴便以逐渐加快的滑奏不间断地把音乐带入狂想曲的后一个大调段落。

现在,音乐转入同名D大调,也就是引子的基本调性——b小调的平行大调,比前更有激情,这时出现的新主题具有健爽和欢乐的特点,它意外地来回于大调与小调之间,这支旋律的民族属性是不庸置疑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拉威尔直接从人群中听来的,与拉威尔同时代的一位音乐评论家甚至据此认为“拉威尔的音乐比茨冈人的音乐还要茨冈化”。

拉威尔茨冈狂想曲谱曲

当乐队复奏这一新主题之后,一个小停顿,又是这一主题的一系列变奏。现在,音乐从中庸速度逐渐增快,伴奏中重现了“调音不准”的洋琴的效果,交织着欢乐与幽默的情说。经过几次变奏之后,拉成尔为独奏小提琴安排三小节休止,即时转入即兴式热烈激奋的尾声,这时、音乐的进行以小提琴独奏声部为主,它的调性频繁转换,力度愈益增强,后来,半音进行把急板的音乐带入远关系多的#g小调,然后是一个四分休止符的停顿,调性明确的终止式和弦突然结束这首乐曲。

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时常紧接在肖松的《音诗》之后演奏,这在如今的音乐会上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2013 年 11 月 2 日 阅读:(24,653)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4000.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