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涅斯库
乔治·艾涅斯库
罗马尼亚作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乔治·艾涅斯库,在1881年8月19日生于摩尔多瓦北部利汶尼村一个农民家庭。艾涅斯库自幼便迷醉于民间乐师演奏的家乡民间音乐,这童年生活的音响世界,后来屡次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生动的反映。由于非凡的音乐天赋显露极早,七岁时他便被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93年,当他出色地修完学院课业之后,根据院长的劝告,他又前往巴黎,从1895-1899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随法国作曲家马斯内和福莱等学习作曲,又随比利时小提琴家马尔锡克(M . Marsick,1849-1924)等学小提琴,毕业时获得了学院的历史悠久的大奖。
毕业后,艾涅斯库以小提琴演奏为职业,因为这可使他的生活有所保障,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小提琴能够给我以自由,使我不必受别人的操纵而创作乐曲”。作为一位小提琴家,艾涅斯库的足迹几乎遍及欧洲所有国家的首都和美国所有大城市,他以纯熟的技艺、朴素自然的演奏风格和对所演奏作品的深刻理解而赢得听者的热烈欢迎。1915-1916年间,他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一套共十六场的“小提琴音乐史音乐会”,演奏二十八首小提琴协奏曲、十七首小提琴奏鸣曲和古组曲以及大量小提琴小品,音乐会轰动一时。作为一位指挥家,艾涅斯库也以他的卓越艺术——紧紧吸引住乐队和听众的能力而获得荣誉和受人爱戴;他指挥过欧洲和美国的一些最好的乐队。艾涅斯库在他的音乐表演活动中,非常注意介绍罗马尼亚音乐——他不但首次演出过许多本国作曲家的作品,而且从不放过向国外介绍罗马尼亚音乐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于提高本国人民的音乐文化水平,扩充他们的音乐视野,在他的指挥下,布加勒斯特首次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等,此外,他还跑遍祖国各大小城镇,培养和壮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队伍。
艾涅斯库热爱本国音乐事业,从1912年开始,他便把自己在国内演出的全部收入,用作鼓励民族音乐创作的基金(1946年为止);1920年,他还参加筹建罗马尼亚作曲家协会的工作,1944年,当罗马尼亚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出来时,他更积极参与复兴祖国文化生活的活动。晚年、艾涅斯库侨居国外,由于身患重病,没能实现他长久以来一直期待着的何归祖国的愿望,1955年5乐4日在巴黎逝世。
艾涅斯库的创作深深植根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的土壤,他的音乐语言多方面地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但又明显带有作者本人所特有的真正革新的印记。他的作品数量虽不太多(一共只有三十三个作品编号),但几乎包括所有的音乐体裁:三部交响曲(还有两部没有完稿)——其中的《第一交响曲(1905年),有时被称为艾涅斯库的“英雄”交响曲,后来成为“涅斯库国际音乐节”必演曲目,《第三交响曲》(1916-1921年)加用合唱和钢琴独奏,最富哲理意味,三首组曲—其中的《第一组曲》(1903年》经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美洲指挥演出,在二十世纪初世界乐坛引起巨大轰动,《第三组抽》(1937-1938年)取名“乡村”,反映出罗马尼亚风格的印象主义浪漫激情,两首《罗马尼亚狂想曲》;一首合唱交响诗《大海之声》(1929-1951年)和作者最心爱的一部抒情悲剧——歌剧《俄狄浦斯王》(1922-1931年)等。室内乐作品方面,比较突出的有标朝为“罗马尼亚民间特点”的《小提琴与钢琴第三奏鸣曲》(1899年),小提琴与钢琴组曲《童年印象》(1940年)和为十二件独奏乐器而写的《室内交响曲》(1954年)等。《室内交响曲》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它的语言崭新,其中以十二个半音为基础写成的曲调别具匠心,把全音阶和半音阶的不同旋律风格揉合一起,具有强烈感人的效果,这首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叶世界音乐的重要成就之一。艾涅斯库在各类音乐体裁中虽然都有其突出的成就,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至今还只限于两首《罗马尼亚狂想曲》。
艾涅斯库还是一位公认的音乐教育家,他有一系列不同乐器组合的乐曲,就是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而写的,他教出一大批杰出演奏家中,有梅纽因、费拉斯、格留米奥和伊达·亨德尔等。
艾涅斯库是罗马尼亚交响音乐的奠基者,由于他对罗马尼亚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出生的利汶尼村、布加勒斯特交响乐团、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和雅西音乐学院,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从1958年开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乔治·艾涅斯库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和文化界人士对艾涅斯库和他的音乐遗产表示尊重和敬意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