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结构上的改变
提琴家族乐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和扩大乐器的表现力和它的技术适应能力。人们曾经不断地尝试既在质量上也在外形上对乐器加以改进。曾经有人制作过梯形的、吉他状的、以及金属的中提琴,也出现过吉他形大提琴——吉他和大提琴的混合物。(舒伯特曾为这种乐器写过一首奏鸣曲,该曲至今仍被中提琴和大提琴所用。)然而,直到现在为止,中提琴自始至终经历着结构上最多的变更和改善。
17世纪和18世纪初,在演奏实践中可见到下列各种类型的中提琴:次中音小提琴,维奥拉达斯帕拉(Viola da Spalla,肩式维奥尔),维奥利诺庞博萨(Violino Pomposa,低音小提琴)。
次中音小提琴的尺寸最近似现代的中提琴。它的琴身长度为425-460毫米,相当于大型号的中提琴。边板高5厘米。最常见的四根弦的次中音小提琴比中音提琴低五度调音。但是当时也同样存在五根弦和六根弦的次中音小提琴。
维奥拉达斯帕拉主要是流浪音乐家的伴奏乐器,而在正统音乐中通常很少运用。它的整体尺寸和边板的高度要比次中音小提琴大得多,因此,它是用肩带挂起来固定在胸前演奏的。不过,维奥拉达斯帕拉的调音高于或同于现在的中提琴调音。显然由于演奏不舒服的缘故,这种乐器就不可能得到普及与流传。
维奥利诺庞博萨是小提琴与中提琴的混种乐器。其尺寸不比小型中提琴大,但却有五根弦:C, G, D, A, E。可见,这是增加一根小提琴E弦的中提琴。上述结构的提琴,是1724年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发明,由莱比锡乐器制作大师约:汉·霍、夫曼(1683-1750)按照巴赫的创意制作出来的。其大小与大型号的中提琴相同,有五根弦:C,G,D,A,E。这种琴由特别的肩带挂着,放在低于锁骨的位置进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