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朱塞佩·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朱塞佩·威尔第

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布塞托(B usseto)附近的一个村镇,父亲是小客店主,母亲是纺纱女工。威尔第童年时曾随当地一家教堂的风琴师学习音乐。十二岁时到布塞托就学,并继续学习音乐。十八岁时,威尔第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音乐文化中心——米兰,报考米兰音乐学院。当时,这个音乐学院的院长认为像威尔第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伦巴第农民相貌的人是不适宜培养成专业音乐人材的,因而拒绝威尔第入学。但年轻的威尔第并不气馁:他在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作曲家拉维尼亚(V.Lavigna, 1776-1836)门下学习作曲。拉维尼亚是当时斯卡拉歌剧院的指挥,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他的培育下,威尔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威尔第是在1838年开始他的长达五十四年之久的歌剧创作生涯的。他为他的第一部歌剧《奥柏托》倾注了无限心血,包括亲自承担了大量的抄谱工作,他的这些努力终于如愿以偿,1839年11月17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首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后,从1842年至1859年间,成尔第几乎是每年都有一部新歌剧问世。

威尔第四十年代创作的歌剧大多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民族独立意识的。这些作品使处于奥地利统治下的广大意大利人民得到鼓舞,振奋起来,同时使奥地利当局感到惧怕,惶惶不可终日。在威尔第1841年完成的《纳布科》(又名《尼布甲尼撒王》一剧中,有一段情节描写最高主教扎哈里亚预言新巴比伦国王政权必然崩溃,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威尔第借最高主教之口预言了祖国未来的独立。因而人们把这部歌剧中那些有鼓舞力的、激昂的旋律作为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而齐声高唱,歌剧中那段有名的、感人肺腑的希伯来奴隶合唱则在意大利城市街头广为流传。

威尔第那部1843年首演的四部歌剧《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是以1096至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历史背景的。在东征的参加者中有许多意大利人,还有一部分伦巴第人。这次东征经历了一系列胜利和失败之后,以攻占耶路撤冷、建立耶路撤冷王国而告终。威尔第在这部歌剧中以十字军骑士暗示当时的意大利爱国者,宣告了爱国主义运动的最终胜利。但这些都没能逃过奥地利当局的注意:《第一次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尚在排练之中,就遭到了奥地利警察当局的极力反对,他们对这部歌剧的上演横加阻挠,只有在脚本作了更改的情况下才准许上演。同样,在威尔第随后的几部歌剧,如根据雨果的题材而写的《欧那尼》(1844年)、根据席勒的同名剧本而写的《强盗》(1847年),和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而写的《麦克白》(1847年)等作品中,作者以文学大师的素材,通过历史人物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真谛。

威尔第还曾受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解放运动中民主共和派领袖马志尼(G. Mazzini,1805-1872)的委托,用他提供的歌词谱写了革命颂歌《号角响了》(1848年),当时,马志尼写信给威尔第说:“现在,和以往一样,意大利需要你的音乐。”就这样,在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斗争中,威尔第的名字也同争取独立的斗争联系了起来,成了战时的呐喊,在街角、墙头、门上,无处不在“Viva Verd”字样。对于这个时期的威尔第,俄国评论家谢洛夫(A.H.Serov,1820-1871)曾作过这样概括性的评论:“像任何一个非凡的天才一样,在威尔第身上也反映出他的民族特色和他的时代。他是自己土壤上的花朵,他是当代意大利的喉舌。”

纵观威尔第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了他总数二十六部歌剧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深受欢迎,可是能世代流传的却很少;然而,在这个时期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感觉到威尔第在创造上的迫切的探求。威尔第最受欢迎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作品,是他在五十年代初期相继写出的《里戈莱托》(一译《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这三部作品都是按法国正歌剧传统写成的。《里戈莱托》是以雨果的戏剧《逍遥王》为蓝本而创作的,由于这部歌剧必然会遭到检查机关的刁难,因而原剧中的国王被改成了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公爵,但剧名《诅咒》还是不能通过,最后才改为《里戈莱托》(弄臣名字的译音),于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初演。尽管作了这些修改,原剧的基本思想仍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也就是该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威尔第随后一段时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转变。正歌剧体裁所特有的那种豪华富丽的风格、隆重而浮夸的表面效果、庞大的结构和刻板的规格,都与威尔第的性格显得格格不入,使他感到拘束。他开始逐渐摆脱正歌剧的一些不良影响。这一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经过《西西里晚祷》(1855年)、《西蒙·波卡涅拉》(1857年)、《假面舞会》(1859年)等不无缺点的多次尝试,威尔第在1867年写出了焕然一新的歌剧《唐卡洛斯》,以后,他又在《阿伊达》一剧中展示出自己的新风格。

在1872至1887年间,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曾一度中断,在这十五年中他仅写了一部壮丽的《安魂弥撒》。直到1887年2月,他才以歌剧《奥赛罗》打破了多年的沉默。如果说威尔第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创作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那么《奥赛罗》一剧则是他的现实主义歌剧创作的最充分的表现。此后,威尔第停止了悲剧创作,转而从事喜剧创作,这看来要归功于意大利诗人兼作曲家、脚本作家鲍依托(A . Boito,1842-1918) ,他对威尔第十分仰慕,急不可待地向往着与威尔第再次合作,他几乎是逼着八十岁高岭的威尔第写出了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喜歌剧《福斯塔夫》。这部作品以其妙趣横生而充满智慧的滑稽情节,以及与以前的悲剧截然不同的明快情调,在威尔第的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威尔第一生的功绩,在于他根据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挽救并改革了意大利歌剧,创造了意大利民族的、现实主义的音乐戏剧艺术。

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米兰数十万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

2013 年 7 月 31 日 阅读:(10,646)
Categories: 综合文献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3553.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