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悲壮与凄美:“弥赛亚”小提琴不朽传奇

misaiyaxiaotiqin

2012年1月26日,“二战”大屠杀纪念日。波兰首都华沙的国家爱乐音乐厅庄严肃穆,来自全世界犹太教国家的上千名犹太人代表齐聚于此,缅怀那些在战火纷飞的伤痛年代中逝去的灵魂。所有参加演奏的都是“二战”期间犹太人使用过的乐器,而它们当中最为珍贵的,则是一把名为“弥塞亚”的小提琴。

“弥赛亚”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世界顶级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的名作,也不在于它将近300年的悠久历史。尽管它曾在王公贵族华丽的宴会上演奏,也曾在纳粹的集中营唱响悲怆的挽歌,它流水般的旋律响彻千千万万听众的耳畔,记录了历史中的沧桑与痛楚,也见证了当年无法想象的苦难与恐慌。它的演奏者,74岁的阿姆依揭开了流淌的音符背后那一段段令人惊叹的往事……

misaiyaxiaotiqin1斯特拉迪瓦里 1716 『Messiah, Messie, Salabue』

“弥赛亚”小提琴不朽的传奇

阿姆依·韦因斯泰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一名优秀的提琴修复专家。1936年,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了波兰的维尔纳,移民到以色列。1939,阿姆依出生的第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1944年,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开始了,年幼的阿姆依目睹了血腥的场面。

在这场战争中,阿姆依的曾祖父死在了纳粹的枪炮下,他与父母虽侥幸活了下来。这个昔日充满优雅琴声的家里,从此被可怕的死寂笼罩。二战过去整整10年,父亲才重新拉起小提琴,并将技艺传授给了已16岁的阿姆依。家族优异艺术基因在阿姆依身上得以延续,他也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并学到了一手制作和修复小提琴的精湛技艺。但让他奇怪的是,父母一直心事重重,似乎有个重大秘密瞒着他。

直到1976年,父亲患上淋巴癌,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他把阿姆依叫到床前,告诉他:韦因斯泰家族曾拥有过一把世界最为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它的名字叫“弥赛亚”。

斯特拉迪瓦里是意大利的著名制琴师,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制琴师。他制作的小提琴是许多小提琴演奏家和收藏家们珍藏的瑰宝。1715年,斯特拉迪瓦里受邀为波兰皇室制作了12把小提琴,这些琴的琴身上都装饰有犹太教的大卫星图案,其中一把制作最为精良的小提琴倾注斯氏最多心血,乐声出神入化。波兰国王聆听之后赞叹道:“他就和弥赛亚(圣经里的救世主)一样,人们总在盼他的到来。”于是,这把琴就被命名为“弥赛亚”。波兰国王的女儿珍妮公主出嫁时,他将这把琴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并被带到了意大利。

60年后,这把琴被意大利收藏家萨拉布所收藏。1827年,另一意大利收藏家塔里西欧以重金从萨拉布手中购买了这把琴。塔里西欧1854年去世后,“弥赛亚”又被法国提琴制作大师维尧姆高价收购。

维尧姆非常珍爱此琴,秘不示人,除了他心爱的女儿露易丝。露易丝后来爱上了才华横溢的青年小提琴家阿拉尔,为了帮助心上人,她想尽办法为其举办小提琴演奏会。并利用父亲宠信,将“弥赛亚”偷出,让阿拉尔在音乐会上演奏。“弥赛亚”与阿拉尔的演奏浑然天成,让人感觉仿佛一群带有光环的小天使在琴弦上被惊醒,令所有聆听的人如痴如醉,这场演奏会让阿拉尔一举成名。维尧姆虽然恼怒,却也不得不承认,阿拉尔的演奏高超,他应该是“弥赛亚”迄今为止最合适的演奏者。最终,他同意了女儿与阿拉尔的婚事。

1875年维尧姆去世后,阿拉尔和露易丝便成了“弥赛亚”的合法继承人。而阿拉尔正是阿姆依的曾祖父,他去世后,“弥赛亚”作为韦恩斯泰家族的珍贵遗产,一代代继承下来,尽管经过了200多年,依然光亮如新,流淌着令人着迷的乐声。

然而就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姆依的父亲带着“弥赛亚”四处逃亡。在一次托运中,“弥赛亚”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这让阿姆依的父亲很有负罪感。他虽然一直努力寻找,但收效甚微。在郁闷之中,他患上绝症。

1976年6月30日,阿姆依的父亲带着遗憾去世,临终前他让阿姆依对自己发誓:一定要找回“弥赛亚”,找回韦恩斯泰家族那高贵、浪漫、坚贞的精神象征。

颠沛流离寻找失落的传说

然而,找到一把在战火中丢失的小提琴谈何容易。阿姆依重走父亲当年逃难的路线,甚至寻访过负责托运的火车站工作人员,但弥赛亚一直杳无音讯。

10年过去了,阿姆依的母亲也已去世,人到中年的阿姆依孑然一身,他四处流浪,靠拉琴卖艺维持生活。一次,他在地铁站附近拉琴,一个双目失明的犹太老人与他聊起天来。

失明老人当年曾被德国人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数百名犹太人被迫进入毒气室。面对骚动不已并走向死亡的人群,一个纳粹军官发现一中年男子,腋下紧紧夹着把小提琴,便命令他演奏。一曲凄凉又摄人心魄的《安魂曲》奏起,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名老人是在那次毒气中熏瞎了双眼,但他却永远记得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也记住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眼所看到的:那把小提琴上,有个犹太教的大卫星图案。

这条线索令阿姆依十分兴奋,因为除了“弥赛亚”,世上没有第二把琴能发出那样摄人心魄的琴声。老人告知,那位拉琴的男子是来自米兰的维克多。

循着这条重要的线索,阿姆依追到米兰。幸运的是,维克多是当地相当有名的一位音乐家,他没费多大力气便找到了他。狂喜不已的阿姆依见到维克多时,他却进入弥留之际。

提起那段往事,维克多眼里泛起深切的痛苦。原来,当年维克多被纳粹士兵带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了能容纳更多的囚犯,士兵们粗暴地将货车上的行李甩下站台。维克多发现了一把小提琴,根据琴盒中的证明文件,得知这把琴居然是著名的“弥赛亚”,他赶紧藏起。

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当众演奏“弥赛亚”,竟是在纳粹的枪口之下,用凄婉的琴声将自己的同胞一个一个送进地狱!演奏时他心如刀割,“弥赛亚”的琴声仿佛也在随之颤抖……虽然维克多因为演奏而免受毒气之死,并重返家乡,但他一辈子都在为这件事忏悔,再也没有拉过小提琴。

当阿姆依急切地询问“弥赛亚”的下落。维克多告诉他,那天演奏完之后,纳粹夺过小提琴,扔到了院子的杂物堆里,把他赶回集中营。当晚,维克多冒着生命危险潜回毒气中心,却心痛地发现“弥赛亚”不见了……

维克多带着无限遗憾闭上了双眼,阿姆依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但他从那以后,就把寻访的重点放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上。
1999年8月,阿姆依与来自耶路撒冷的克里伍德取得联系。他告诉阿姆依,一个名叫莫泰利的小男孩曾经捡到过一把小提琴,凭借年幼和机灵,他从奥斯维辛逃了出去。克里伍德记得,那把琴的琴身上装饰有大卫星图案。

阿姆依四处打听,莫泰利的好友米沙告诉阿姆依,莫泰利从奥斯维辛逃出去后,认识了曾是游击队员的自己,他们合计了一个冒险计划:莫泰利化装成乞丐,到附近镇上纳粹军官聚集的小酒馆外拉琴。这把琴,正是他在集中营营地旁边捡到的“弥塞亚”。

因为琴声动听,他很快被纳粹军官叫到酒馆去经常性的表演。莫泰利趁此机会,悄悄把炸弹带进酒馆,并趁人不备把它们塞进夹墙里。在一次表演之后,莫泰利点燃了导火索,200多名纳粹军官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丧命。小莫泰利成了英雄,也正式成了一名游击队员。但6个月之后,他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米沙痛心地说,莫泰利临死时,紧紧抱着那把琴,他的鲜血也浸透了琴身。

莫泰利死后,这把琴被米沙送给了一位名叫海伦的女孩,她是一位美丽的小提琴手。阿姆依按照线索找到了居住在以色列赫尔茨利亚的海伦,当年的美少女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当问道“弥赛亚”下落时,海伦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她说,得到这把琴的时候,纳粹统治下的犹太人生存艰难。当时,犹太人区的一名警察因掌握着送谁去纳粹集中营的权力,提出以小提琴作为交换。为了保全家人的生命,海伦交出了小提琴。此后,海伦一直关注着这把琴的命运。

她告诉阿姆依,那名警员以高价将这把琴卖给了伦敦琴商希尔顿。阿姆依马不停蹄地赶往伦敦,在希尔顿的儿子道格拉斯家里,他终于见到了这把历经人间艰辛的小提琴。

阿姆依端详着小提琴,琴身内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刻下的“M”标记,他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令他朝思暮想的“弥塞亚”!但道格拉斯要价400万英镑,此时的阿姆依已经68岁,为了寻找“弥塞亚”早已倾家荡产,根本没有能力收购这把稀世之琴。

阿姆依回到波兰,在电视上向所有犹太人发出倡议,请求大家的援助。令他无比感动的是,倡议一出,那些饱经战争沧桑的犹太人一呼百应,在短短一周内就捐献出超过700万英镑。阿姆依用这笔钱赎回了远在异乡的“弥赛亚”。

拥抱血染的稀世之珍

出身名门,一直被金丝绒包裹、置放于楠木琴盒中的高贵的“弥赛亚”,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后,原本光亮的漆面变得斑驳,琴声也变得喑哑,就仿佛一位高贵美丽的公主,流落民间变成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妇人,阿姆依欲哭无泪。同时,他也想到了其他11把与“弥赛亚”一同诞生,带有犹太教大卫星标记的小提琴,它们与“弥赛亚”的经历大同小异,同样系出名门,同样因为战争而流落民间,同样见证和经历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冷酷、血泪和辛酸。

阿姆依决定,用尽自己的余生,收集和修复这12把小提琴,并用它们共同举办一场音乐会,让如泣如诉的琴声控诉纳粹的罪恶,安抚那些冤屈的灵魂!他的心愿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强烈响应,“弥塞亚”的回归重新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民族精神的捍卫。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与阿姆依联系,提供其他小提琴的下落。它们有的被深藏在柜子的某个角落;有的被几经转卖,流落异国他乡,但更多的小提琴命运如同“弥赛亚”一样,在战乱中饱受摧残。

阿姆依决心用父亲传授给自己的手艺,精心修复包括“弥赛亚”在内的12把小提琴,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魅力。这项工作十分艰难,有些琴因为长期在室外演奏,琴身遭受日晒雨淋,表面产生裂缝,有的被更换了劣质琴背或琴腹,为了增加琴的力量感,粗糙的手工者为它们换上了更长的指板或更大的低音梁,粗暴的修改几乎毁了这些精巧的斯氏琴。

阿姆依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花费了大约20万英镑,才一一恢复了它们最初的样子和音质。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动手修复“弥赛亚”,不仅因为它遭受过更多摧残,磨损得最为厉害,还因为它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

斯特拉迪瓦里创作高峰期在1716年左右,“弥赛亚”正是他灵感喷涌的得意之作,选材、用料比其他小提琴更为讲究,琴身形状、过渡曲线以及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稍不小心便会破坏这把独一无二的稀世之珍。

为了修复“弥赛亚”满是裂痕的面板,阿姆依来到斯特拉迪瓦里位于克里莫纳大街的家,寻访仍在此居住的斯氏后人,38岁的西蒙·斯特拉迪瓦里,终于得知“弥赛亚”的木料取自意大料的波河流域。为了得到理想中的木材,阿姆依不顾70岁高龄,与西蒙一起,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登上了海拔3700多米的齐里亚纳山峰,终于在其峰顶找到了一株胸径38厘米,树龄约在100年左右的鱼鳞云杉。

然而为了找到这株树,阿姆依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他摔断了左腿,严重的高原反应也使他几乎送命。西蒙感动之余,也无条件地将斯氏小提琴漆料配方告诉了他。阿姆依如获至宝,来不及等到身体康复,便急忙回到了波兰。

他精心修复了“弥赛亚”的面板后,却发现西蒙的漆料配方与“弥赛亚”的面漆成分仍有差别,阿姆依百思不得其解。反复化验琴身面漆成分,终于恍然大悟:“弥赛亚”之所以比其他琴颜色略深,是因为它曾经浸透小英雄莫泰利的鲜血!阿姆依泪流满面:原来,小提琴也是有生命的,它以这种方式“记住”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2011年10月,阿姆依终于精心调配出与原来面漆最为接近的漆料,曾经残破不堪的“弥赛亚”终于恢复了高贵光洁的面貌。

得知阿姆依即将用波兰王室的12把小提琴举办音乐会后,许多犹太民间音乐组织纷纷无偿捐献了更多曾经历过二战炮火的乐器,包括手风琴、钢琴、长笛等,足够举办一场交响音乐会。2012年1月26日,这场音乐会在波兰华沙的国家爱乐音乐厅举行。

幕布徐徐拉开,阿姆依手持“弥赛亚”神情肃穆。琴弓轻触琴弦,“弥赛亚”那动人心魄的琴声回荡在大厅上空。《大美名组曲》的第二乐章缓缓奏响,哀婉的旋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沧桑与悲凉。在“弥塞亚”的领奏下,其余11把小提琴以及其他乐器发出优美和谐的共鸣……。

那一刻,人们仿佛听到600万犹太死难者的灵魂发出了轻轻的叹息,在70年后的今天,他们在“弥赛亚”的引领下终于得以安息。

文章来自于投稿

2017 年 8 月 15 日 阅读:(18,807)
Categories: 关于提琴 Tags: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25995.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