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伊果·贝索尔德尼

Igor Bezrodny伊果·贝索尔德尼

伊果·贝索尔德尼(Igor Bezrodny,1930-1997)(以下简称贝氏)1930年9月30日诞生于俄国的第比利斯(Tibilisi)。父亲(Semyon Bezrodny) 是当地歌剧院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来在莫斯科取得教职;母亲(Tatjana Pogozheva)是芬兰人,在当时是著名的小提琴教师。在耳濡目染之下,贝氏从小就展现音乐才能,七岁时贝氏随着全家移居到莫斯科,并考取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由伟大的俄国教育家扬波斯基(Abram Yampolsky,1890-1956)收为弟子,从此与恩师结下深厚的师生缘份,一直到他取得莫斯科音乐院的文凭为止,一共和扬波斯基学习了18年(之后就未受教于其他老师),可说是吸收了扬波斯基一生的真传。

除了小提琴之外,贝氏在音乐院就读期间也和 Nikolai Anosov、 Boris Haikin及Leo Ginsburg(1962-66)等人学习指挥,这对贝氏日后的音乐事业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1947年贝氏和他的两位同学西特勾韦特斯基(Julian Sitkovetsky,1925-1958)及柯冈在捷克 的布拉格小提琴大赛中平分秋色,同获金牌奖。

1949年又在布拉格的库贝利克(第二奖为皮凯森(Victor Pikaizen))及德国莱比锡的巴赫小提琴大赛中获得首奖,由于优异杰出的表现,使得他在 1951 年以 20 岁的年纪,获得国家颁赠斯大林奖的最高荣誉。

贝氏卓越的表现,除了使他获得祖国的认同外,也先后在芬兰、爱沙尼亚、前东德、保加利亚、美国等国家获颁名誉学位及勛章,演奏足迹更踏遍了六十多国。除了在独奏方面的优异表现,贝氏也和好友钢琴家D.Bashikirov及大提琴家M.Homitzer组成莫斯科钢琴三重奏,在当时也是非常著名的室内团体。

与芬兰的缘份

由于母亲血缘关系,贝氏也算是半个芬兰人。自1950年起,他每年固定到芬兰演奏(包括独奏及三重奏),指挥乐团及讲学,与芬兰结下了很深的缘份,在芬兰颇具知名度的Jyväskylä Kesä Festival就由贝氏主持了长达20年之久。1953年贝氏到芬兰国宝作曲家西贝柳斯(J.Sibelius,1865-1957)位于Järvenpää市的家拜访,两人畅谈甚欢,贝氏不但在大师面前演奏了他(西贝柳斯)所谱写的小夜曲(Serenade),并讨论了作曲家著名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次会面让贝氏留下难忘的印象,在他后来少数的录音曲目中,就留下了西贝柳斯两首小夜曲的精彩演奏。

1957年贝氏返回母校任教,与奥伊斯特拉赫及柯冈同为莫斯科音乐院优秀的小提琴教师,1972升格为教授,同时也经常担任世界知名小提琴大赛的评审委员,其中包括苏联的柴可夫斯基大赛,芬兰的西贝柳斯大赛,德国莱比锡巴哈及波兰的维尼奥夫斯基大赛等,除了在教学及演奏的杰出表现,贝氏也渐渐展现他在指挥方面的才华,1976-81年他成为Moscow Academic Chamber Orchestra的音乐总监,1986-90受聘为芬兰Turku爱乐交响乐团的总监,同时也经常受邀到欧美各国的知名乐团担任客席指挥,贝氏在音乐方面成就可说是集合了独奏、指挥及教育于一体的优秀音乐家。

自我的坚持

贝氏在音乐的杰出表现虽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他却有着异于其他音乐家的坚持,例如他在教学方面坚持不示范的态度。他从未带琴到学校授课,最主要原因是不希望学生因模仿他的音乐而失去了对音乐的想象力,贝氏生前曾说:「我有很强烈的欲望让我不在课堂上示范给学生听,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希望他们拷贝我的音乐而失去他们原本拥有的特质,这样或许在教学上须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但我的诉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拥有更辽阔的音乐视野及更专业的艺术层次。」另外,贝氏的另外一项坚持是他不喜欢录音,他认为录音是一种“机械化的声音”,一个好的演奏家应该同时让自己与听众去充分感受音乐存在于两者之间美感(笔者:当然这只有在现场演奏时才能展现出来),也由于这样的坚持,使得他的录音的数量极少,甚至比不上他英年早逝的同学西特勾韦特斯基。

1990年贝氏受聘为芬兰赫尔辛基(Helsinki)西贝柳斯音乐院的小提琴教授,他将俄国最伟大的扬波斯基学派继续深根于此(柯冈的孙子 Dimitri Kogan 也曾经和他学习),可惜这样的时间只有七年的时间,1997年的9月30日贝氏病逝于赫尔辛基,享年67岁,消息传出令人扼腕,不过同为小提琴家的夫人Mari Tampere-Bezrodny,仍留在音乐学院任教,继续着他生前的音乐理念;而他们的女儿 Anna-Liisa Bezrodny也继承了衣钵,成为这个小提琴世家得以传承下去的继承人。

2017 年 6 月 18 日 阅读:(6,630)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25278.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