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贝尔
约书亚·贝尔
约书亚·贝尔(Joshua Bell 1967-)1967年12月9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艾伦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名誉教授,以研究金赛性学而著称;母亲则为钢琴家。他的名字约书亚道破了其犹太血统,约书亚是《圣经》里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摩西死后带领希伯莱人度过约旦河,攻略迦南地,并使互有争岐的犹太十二支派歃血为盟,成为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因而犹太后裔取“约书亚”为名者屡见不鲜。
贝尔日后走上音乐之路显然是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和感染。在他五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一把儿童小提琴,由此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他最初的启蒙老师是咪咪·兹威格,这位女教师虽不甚知名,贝尔却跟她学习了整整七年。贝尔天资聪颖,悟性也高,因而学琴进步神速。七岁那年他就在布鲁明顿交响乐团的协奏下在自己的家乡首演了门德尔松的协奏曲,被当地市民誉为“我们的神童”。
1978年,年仅十一岁的贝尔考入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师从该院的弦乐系主任、著名提琴家兼教育家约瑟夫·金戈尔德(Josef Gingold,1909-1995)。金戈尔德是伊萨依的学生,三十年代曾任由托斯卡尼尼领导的全美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后又长期担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首席。当贝尔成为他学生时,大师已是七旬老翁了。然而,他非常赏识这个才华横溢的毛头小伙,将毕生技艺倾心相授。贝尔曾说自己能跟金戈尔德学琴是一大幸事,“他不仅教我演奏的技巧,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理解音乐以及人生的其他许多知识”。
学琴期间贝尔一方面在校园里勤练不辍,一方面已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了。1981年,十四岁的他应指挥家穆蒂之邀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举轰动美国乐坛。这是他作为小提琴独奏家的首次正式亮相,舆论媒体对他的表现大加赞扬,称之为“未来最有希望的小提琴新秀”。
三年后,十七岁的贝尔又昂首挺胸地步入了纽约的卡内基大厅,与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合作在这座音乐殿堂里举行了他的卡内基首秀。他的精彩演出不仅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还因此荣膺了颁发给每年度最受听众欢迎艺人的艾弗瑞·费舍尔奖。贝尔顷刻间成了举国上下万众瞩目的焦点,家乡的人民也为自己的这位子弟倍感骄傲,他被誉为“印第安纳真实的传奇”(Indiana livinglegend),并接受了由州长颁发的艺术奖章。
尽管直到1989年贝尔才正式从印第安纳大学拿到了毕业文凭和演奏家证书,但他早在三年前就被唱片公司Decca签下,成为公司的专属独奏家了。他还参加了由著名的小提琴“教父”加拉米安举办的暑期训练班和由小提琴大师亨里克·谢林开设的大师班,以求获取更多的艺术技艺与修养。
1988年,DECCA发行了贝尔的首张专辑,其中收录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好评如潮之余,蜂拥而至的便是演出邀约。至此,年方二十的他已是一位蜚声乐坛的青年小提琴家了。进入九十年代,贝尔的演奏事业之旺盛更是有增无减,他平均每年要在世界各地举行一百多场独奏音乐会,足迹遍及这个地球的各个角落。
贝尔的演奏向世人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典型的“美国天才”的艺术特征,那就是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的基本功扎实全面,手指灵活轻巧,弓法敏捷流畅。他的门德尔松和布鲁赫协奏曲既保持了原作的格调,又糅入了现代审美的艺术情趣,为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1996年推出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尔出道时的成名之作,他的演奏细腻持重,结构把握无可挑剔,人们甚至能在第一乐章里感触到维也纳圆舞曲式的律动脉搏。同一张唱片中舒曼的《D小调协奏曲》是一首相对比较冷门的作品,贝尔通过其多变的音色和快速转换的节奏很好地再现了作曲家所特有的那种情感跌宕起伏、乐思稍纵即逝的特质。
如果说贝尔演奏的欧洲作品可圈可点的话,那么他诠释本国作曲家的作品就更胜人一筹了。1997年他演奏巴伯、沃尔顿的小提琴协奏曲专辑荣膺当年颁发的《留声机》唱片大奖。巴伯《小提琴协奏曲》中那浓得化解不开的田园诗意被贝尔的琴声阐释得恰到好处,令人神往,而第三乐章的狂放恣肆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尽显超卓才艺的绝佳良机:由三连音构成的无穷动韵律如同一泻千里的春潮扑面而来。而在当代作曲家布洛赫的《美名大师组曲》里,贝尔的诠释可谓又渗入了犹太音乐的民族精髓之中,乐曲中那凄美感伤的动人旋律由他奏来愈发展现出缠绵悱恻的婉约之美,其感人至深丝毫不亚于同为犹太小提琴家的帕尔曼演释的《辛德勒的名单》。
在与Decca愉快地合作了十个年头之后,1996年贝尔改换门庭,加盟Sony唱片公司。Sony为这位偶像级的小提琴家筹划了一系列唱片发行计划,与此同时已届而立之年的贝尔也借此在艺术上寻求着一种新的突破。标志着这种风格上突破的便是他于1998年推出的新专辑《格什温幻想曲》,它收录了根据格什温作品改编的三首小提琴与乐队曲,其中的《波吉与贝丝幻想曲》还出自小提琴巨擘海菲茨的手笔,贝尔将这首具有爵士情调的幻想曲展示得惟妙惟肖、绚丽多姿。
《红色小提琴》专辑收录了曲作者科里格利亚诺为影片创作的十八段场景音乐。作曲家曾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音乐部主任,因而谙熟电影的配乐之道,他为影片设计的音乐风格委婉凄美,柔美感人。音乐融古典、民间以及美国乡村的“蓝草音乐”于一炉,成为这部影片巨大艺术感染力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辑中还收入了作曲家根据同名影片配乐而创作的另一首音乐会组曲《红色小提琴恰空》,他自然也属于贝尔的“专利”,由他在美国作了世界首演.在影片里贝尔的独奏贯穿于始终,它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琴声可谓是一支画龙点睛的妙笔,将作曲家的乐意和影片的主旨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和《红色小提琴》里的那位“主角”——小提琴一样,贝尔本人也有着一把堪称传奇的名贵小提琴,那是一把制于1713年的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该琴还有一个名号,叫“吉布森”;由于它的前任主人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大名鼎鼎的捷克小提琴名宿胡贝尔曼,因而它又被称为“胡贝尔曼使用过的吉布森”(Gibson ex Huberman)。这把琴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黄金时代的杰作,它的外形别致得颇有些“另类”怪异,琴身与侧板之间并没有像其他小提琴一样向外凸出的沿角,但其音色之美、音质之灵令人称羡不已『关于贝尔使用的名琴查看这篇文章–>小提琴演奏家约夏·贝尔使用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这把琴在胡贝尔曼使用期间曾被偷过两次,胡贝尔曼去世后它成为收藏家的藏品。贝尔是在2001年得到这件宝贝的,他使用这把琴录制的第一张专辑是2003年发行的《小提琴的浪漫》(Romance of violin)。该专辑问世后,迅速登上了《公告牌》古典排行榜的榜首,这也是贝尔的专辑头一次独占魁首。而他第二次荣登榜首的专辑正是2007年发行的《红色小提琴》专辑,由此贝尔的名字也成为红色小提琴的代表和象征。
基于贝尔卓越的演奏才华以及在当代乐坛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代作曲家们纷纷为他度身定制了小提琴作品,如英国作曲家尼古拉斯·莫(Nicholas Maw)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题献给贝尔,并由他于1993年首演的,这首作品的录音获得了当年的格莱美奖。而美国作曲家阿隆·肯尼斯(Aaron Jay Kernis)也将自己创作的小提琴与钢琴曲《咏叹调》题献给贝尔,由他首演并录制成唱片。
如今的贝尔不仅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一位指挥家。2011年,他被任命为久负盛名的英国圣马丁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在乐团的音乐会上既拉琴又指挥,双管齐下,相得益彰。而他荣登《公告牌》古典音乐排行榜榜首的第三张唱片正是他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由此可见他的指挥造诣也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