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格里格《G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OP13)完成于1867年7月,格里格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后来将这部作品献给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约翰·斯文森。在经历了痛失挚友诺尔德拉克以及与挚爱的妮娜终成眷属这些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作曲家体会到了来自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此时已不见了青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无忧无虑的欢乐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用刚强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特别是当格里格在接过了诺尔德拉克手中的那面挪威民族音乐艺术的大旗后,他便将身上肩负的这份重任化作了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动力。在这部作品中,格里格大量的运用了挪威民族舞曲的因素,并且尝试着将挪威民族特有的斯普林格舞曲和欧洲圆舞曲的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出了非凡的民族性,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丹麦著名作曲家加德在听完这首奏鸣曲后曾激动地希望格里格在创作下一首奏鸣曲时挪威味要少一些,而格里格对自己所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他表示:“正相反,教授先生,下一步挪威味要更多一些。”从这些不难看出,格里格已经真正开始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也是用古典的奏鸣曲式写成的,分为三个乐章,G大调,前有引子后有尾声。
引子部分:悲痛的慢板(2/4拍子),G小调。这个引子部分比较庞大,整整用了十九个小节来作为乐曲的开头,其间小提琴旋律的曲折下行,切分音的延留等都表达出民族的苦难与悲哀,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但作曲家并没有沉浸于此,八个小节以后音乐又变得甜美醉人,小提琴的深情脉脉更加深了这一印象,甜美音响的神奇迷人的境界完全溶解了开头的悲伤。格里格此时引入了他最喜爱也最富特点的创作手法,将挪威人民对历史的悲痛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此碰撞,体现出悲哀与美妙的幻想对比,使音乐形象变得丰富而生动。
第一乐章:快板(3/4拍子)。G大调,奏鸣曲式。呈示部以逐渐活跃的快板开始,六个小节以后就变成了活泼的快板段落。主部主题以斯普林格舞曲型的生机勃勃的音乐开始。快速的三连音与附点音型的结合,切分节奏与支声复调的变换衔接,立即勾勒出了挪威人民热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富有个性,坚强而自信。副部主题以安静的、平稳的从容的叙事曲性的曲调出现,与主部主题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但它照样极富民族的特色,钢琴伴奏中大量使用的五度音,波浪式的琶音以及建立在八度震奏之上的,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带休止的八分音符的旋律音调,营造出了另一番民族的图画,积极向上勇敢而乐观。在整个呈示部中,无论是活跃与激动还是安静与平稳,结合的都是如此的自然流畅,仿佛就是一幅明暗相间的图画。在展开部中融合了主部、副部主题的特色并且进一步发展,通过对节奏、织体与和声的组织运用,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色彩焕然一新。开头又是出乎意料地运用了半音的效果,叙事性的主题开始在钢琴低声部进行,小提琴以支声伴奏的形式出现作为回应,简洁紧凑但富于戏剧性的发展。再现部缓缓地进入,末尾出现了调性对比的色彩,然后继续是以欢乐的舞曲形式结束。
第二乐章:安静的小快板(3/4拍子)。e小调,用单三部曲式写成。非常典型的a-b-a结构。在这一乐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民族性的音调。音乐从安静的沉浸于凝思的音乐气氛中来,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伤感、忧郁的气质,但它并非停滞于此渐渐的迸发出激情,到了b段就已经变得安详、从容和恬静了。在这里格里格也加入了他喜爱的对比手法,发挥了音乐中的戏剧性加强了民族的感染力。
第三乐章:活跃的快板,(3/4拍子)。G大调,奏鸣曲式。格里格在这一乐章中非常有机的将两种舞曲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了模进、切分音和重音的手法将各种大自然的形象对比交融,衬托出挪威人民的勤劳,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形式结构上与第一乐章非常相似。
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更加大胆地将各种表现手法与民间舞曲音调的广泛揉和,用挪威的民族因素表达严肃和乐观,飞腾和欢乐,固执和灵活,在创造具有更加强烈民族性的作品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