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协奏交响曲降E大调
协奏交响曲(sinfonia concertante或symphonie concertante)是18世纪协奏曲的一种,其独奏部分由两件以上的独奏乐器担任。全曲由3个乐章构成,第1乐章的曲式采协奏风格奏鸣曲式。属于这一范畴的音乐所称「交响曲」,是仿效巴洛克时期合奏协奏曲「由多种乐器的声音交织交响而成的协奏曲」之意,而非所谓「交响曲风格的协奏曲」。
卡尔‧史塔米次(Carl Stamitz,1741-1801)等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写了不少这一类作品,而海顿与莫扎特也有作品。即使没有写明是「协奏交响曲」,也有应归属于这一类范畴的作品,如莫扎特:长笛与竖琴的协奏曲;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等。
到了20世纪,波兰作曲家席马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称呼他最后一首交响曲(第4号)为「协奏交响曲」。其实这首作品该称为钢琴协奏曲,但小提琴与长笛独奏,也频频缠绕钢琴声部,或许因而给了这个名称。萧斯塔可维奇的钢琴协奏曲第1号,也可视为协奏交响曲的变种。
19世纪前半,在法国从事音乐活动的英国作曲家兼钢琴家李特尔夫(Henry Charles Litolff, 1818-1891)曾谱过几首交响协奏曲或交响风格协奏曲(concerto symphonique),但这不同于协奏交响曲,而是属于着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的协调与融合,而不是对比的协奏曲。这种协奏曲,近年来因给李斯特、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协奏曲而再次受人注目。
据说,莫扎特本身演奏中提琴。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中提琴独奏曲,但,除了这次谈的协奏交响曲外,还有两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K.423,K.424),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的三重奏(K.498 Kegelstatt Trio)等,让中提琴担负重头戏的作品不少。其弦乐五重奏曲也是在通常的弦乐四重奏增加一把中提琴,在弦乐四重奏曲「海顿套曲」中,也让中提琴有表现机会。相反的,大提琴就没有什么特别注目的乐曲。
莫扎特在1777年到1778年之间往访巴黎,并受到曼海姆乐派的影响。1778年,他在巴黎写一首当时在他们之间流行的协奏交响曲。1779年回到萨尔斯堡后,再写一曲协奏交响曲,就是这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协奏交响曲降E大调KV364。
虽然协奏交响曲的性格要让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协调而作出某种声响,但是这首协奏交响曲的独奏声部获得很高的评价,近年来常由小提琴、中提琴的名手,当做双重协奏曲演奏。
曲中莫扎特使用特殊调音法(scordatura),指定独奏中提琴的所有琴弦,都要比通常调高半音。独奏中提琴的分谱以比降E大调低半音的D大调写成。琴弦提高张力后,奏出更华丽的声音,以D大调写成的中提琴分谱,使中提琴的运指较易于发出更丰盈的声响,这就让音色比较朴素的中提琴,能够有与小提琴分庭伉礼的效果。
华丽上扬的小提琴,平静下沉的中提琴,莫扎特妥善运用这两种不同性格的乐器,巧妙的表现出在华丽当中总带有一点阴影的莫扎特的艺术性。
不像已完成的5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交响曲的第1乐章与第2乐章留有莫扎特自己的装饰乐段,演奏时也需要较高的技巧。演奏时间需要半小时,在莫扎特的协奏曲当中这是比较长的一首。
管弦乐团的弦乐声部常把小提琴分成第1小提琴与第2小提琴,其他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就不再分声部,但这首作品把中提琴也分成第1中提琴与第2中提琴。这是一个特点。
第1乐章 庄严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降E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奏鸣曲式。
有交响曲风格的雄伟主乐章。乐曲开始于与交响曲同样的形式,之后,独奏小提琴与中提琴在管弦乐的声响中展开对话。
第2乐章 行板(Andante)c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
悲怆的徐缓乐章。在莫扎特的诸多徐缓乐章当中,相信有许多爱乐者最喜爱这美丽而动人心弦的音乐。也许,表现在音乐里的,正是他当时的境遇。
第3乐章 急板(Presto)降E大调,2/4拍子。轮旋曲式。
轻快的终乐章。莫扎特独特的轮旋曲风格曲式,开头的轮旋主题会重现两次。独奏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快速节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