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凯里尼 第九号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与海顿的年代相近,但鲍凯里尼的音乐听起来总是多了一分懒洋洋的闲适,像极了欧洲人在慵懒的午后摊在草坪上享受暖阳的气息。1743在意大利鲁卡出生的鲍凯里尼,成长于音乐家庭,父亲是当时一名知名的低音提琴手,据说他还是史上第一位把低音提琴(Double Bass)这种比人还高的巨型乐器拿来独奏的音乐家。
鲍凯里尼自小受到父亲的谆谆教诲,大提琴自然成为儿时玩伴,而音乐上的扎实训练,也让鲍凯里尼之后的工作不是在宫廷就是任教堂音乐师。普鲁士国王Friedrich Wilhelm极为赞赏鲍凯里尼的音乐才华,还娶了他的女儿为二房。
第九号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鲍凯里尼少数受后世重视的乐曲,只是,不管是市面上的录音,或是音乐会中的演奏,大多是加工加料,而非原汁原味。长期以来,该曲的手稿未曾现身,除葛律兹玛赫(F. Gruetzmacher)1895年的编订版外,也无任何版本流传,然而,这葛氏版却充满了19世纪的和声乐法,让诸多史家疑此为借名之伪作。
1940年代,瑞士大提琴家许徒辰涅格(Sturzenegger)在德勒斯登图书馆找到该曲一份旧手稿,而1950年左右又有人在伦敦旧书摊找到了此曲第一与第三乐章的原曲。经过拼凑,才发觉葛律兹玛赫是以原曲大提琴主奏部份为中心,依心中的「鲍凯里尼形象」改编成这样的一首迷人的乐曲,其中的第二乐章还是外借自另一首编号为第七号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乍看之下,葛律兹玛赫对此曲上下其手、易妆毁容,理当鞭笞一番。不过,少了他,也许今天就听不到鲍凯里泥如此优美的音乐。况且,音乐史上,改订乐曲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一乐章,中庸快板,奏鸣曲式。乐团首先演奏出第一主题的主音形,随而由主奏大提琴接手,这第一主题到了大提琴手中,增加了极为特别的六连音音符。在一次反覆后,乐曲于三十二分音符中不断上行,接续的主题在大提琴演奏下遂而于高音域中出现。发展部由第一主题音形开始进行变化,就此,主奏乐器丰富而多变的音色主导了乐章的行进。
第二乐章,一个极为争议性的部份,如前所述,葛律兹玛赫的修订版本中,本乐章移植了作曲家第七号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一个不太慢的慢板,旋律优雅而简短。然而,在另一个由法国大提琴家莫里斯·詹德隆(M. Gendron)所发掘且演奏的原始版本录音,该乐章的速度是优雅的小行板,气氛安闲而静默。
第三乐章,轮旋曲,快板。乐团短暂的引导下,轻快的第一主题由大提琴拉出,在连续两回主题反覆之后,出现了一段饶赋趣味的主奏大提琴与乐团的对话。接续的三连音符乐句再度带进了主奏者与乐团的对话主题,随而第一主题浮现,并在装饰奏后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