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小提琴换弓的基本训练

小提琴换弓的基本训练

将小提琴放在下颚,下颚不要压迫它。放松地握住小提琴,用把琴弓弓尖甩到小提琴上的方法继续进行甩弓练习。当琴弓碰到琴弦时,右肩应以上弓运动的推力对琴弓施加压力。上弓的这个推动力受到来自右肩的弧形压力的阻止和约束。受到压力的上弓突然放松,把握弓手臂快速送向弓根。至琴弓到达弓根处的同时,就在拉响小提琴的一瞬间,把上弓推动力换为下弓推动力。下弓的这个推动力转过来受到右肩弧形压力的遏制。这个动作做得正确时,手肘作为平衡支点会在接触点自动提起,于是,流畅换弓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有了保证。现在再次放松弓部压力,使琴弓快速移至弓尖。在接触点处,进行调整,把下弓的压力调至期待中的上弓压力。这个换弓原理的技巧是创造理想的流畅换弓效果的重要步骤,因为手臂的基本运动从不在交换点停住。另外,手臂先现的重量转移平稳地调节着来自原肩膀的手臂运动,同时它能促进有节奏的平衡换弓。同样的换弓技巧可以在琴弓的所有部位上练习。其益处马上便显示出来。

这个简单的换弓训练法有助于练好理想、流畅的换弓运动,因为手臂运动本身是从不停止的,运弓中以及每次运弓之间的重量分布非常平衡,并有节奏地控制着。这个训练法还排除了那公认的原则,即在弓根交换点停止手臂运动,把原先的手臂运动改换成手腕、手指和手的复杂运动。往往还加上肘部的环形动作使动作更为复杂。这也会干扰平衡的、有节奏的手臂运行的自然律动。

有一种教学法建议在琴弓的不同部位改变压力,以产生出平衡的音来中和握弓手臂上升或下降时所产生的不平衡效果(音色上的)。德国运弓学派认为,用近指尖持弓时,在弓根换弓点上,把手指压得紧一些,从而使音变得轻些,以平衡琴弓上端发出的自然的较轻的音,等等。这个学派甚至建议在弓根交换弓点上,抬起运弓手臂的食指,以使换弓过程流畅。

流畅平衡的换弓动作

右腿向后抬起,用弓尖在G弦和D弦上快速有力地运弓,不要放松这一压力,整个运弓手臂,从肩到食指,都要绷紧。这就使手臂和手变为一体,成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注意快速的短运弓(四分之一英寸)动作在几分钟内,就使运弓之间和运弓时取得平衡。更重要的是,产生非常平衡的音色来(没有手腕和手指的复杂动作)。练好流畅的换弓以后,在弓的中部继续做这组练习。又感到自如流畅后,移到弓根部位,重复同一训练(全部都要绷紧手臂)。现在,在D-A弦和A-E弦上重复做这些练习。换弓均匀后(如果按上面的指导步骤做,只要花几分钟)手臂保持绷紧,开始一系列较慢的换弓动作,同时,调整压力以保持音色的舒适和圆滑。这也只占用一会儿的时间。现在,把琴弓恢复到正常的演奏位置,再继续同样的练习。一旦感到流杨,就放松握弓手臂,开始演奏,并欣赏一下流畅而并不复杂的换弓动作给你的兴奋情绪。记住这个流畅感是有节奏的,不复杂的手臂动作所产生的平衡动作。

为较流畅的换弓而练习身休重心

每一弓收尾时手臂夹然有力地向下停住琴弓,同时,把手臂动力从上弓改到下弓。这一突然的改变方向必须在琴弓保持下弓发动的姿势时做好。肩部先现的动力使手指从可能的紧张中放松出来,并保证换弓动作的平衡。在每次运弓结束时,用同样的下弓动力停止法。

换弓时,如果每弓都很平衡,则开始以绷紧手臂的动作来快速而短促地运弓。坚定有力并始终如一地拉琴弦,这样就不会有嘶嘶声(运弓之间的嘶嘶声是手指改变压力时在弓上产生的反应)。为了保证改进换弓时的身体控制,建议把小提琴放在身体各个不同的高度,不断练习快速移弓。左手握住琴的中部,可以放得低至臀部,同时继续快速运弓。随后把小提琴举到头的高度,再做这个练习。把小提琴放在身体左侧,接下来,放在右边,再做同样的练习,诸如此类。这些身体部位的变化虽不正统,但对于平衡身体和手臂配合来说,效果则是惊人的。

这一简便的换弓方法省却了在练习所谓“在弓根换弓点上停止手臂活动,用手腕和手指活动”方法上花的许多时间。要想提高手指手腕的控制技术来达到熟练流畅地掌握换弓技巧,得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和无数个令人头痛的练习阶段。这种特殊的换弓技巧,尽管在换弓过程中改变了音的时值,特别是伴有呼吸般的嘶嘶声,还是被几代小提琴演奏者接受了。这一技巧中最不利的因素是促使产生一种薄而硬的音色,特别是琴拉得重时。因为手指活动复杂持弓手臂的手指必然旅紧。

2013 年 5 月 2 日 阅读:(19,423)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370.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