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海顿 交响乐之父
约瑟夫·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在1732年3月31日生于南奥地利近匈牙利边境的罗劳村。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他们都爱好音乐,父亲常在家里唱那听来的民间歌曲。海顿童年时代生活在农村中,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紧密的联系,其基础从小就奠定下来了。
同巴赫一样,海顿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八岁起他就在多瑙河畔的海茵堡教堂和维也纳的圣斯蒂芬教堂童声合唱队唱歌,通过演唱的曲目,熟悉了过去的奥地利、尼德兰和意大利作曲家的许多复调风格的作品;十八岁(1749)因变声而被解雇,为了生活,他积极参加各种街头演秦、家庭四重奏晚会,更加密切地接触维也纳的世俗音乐,他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刻苦钻研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1759年起,有三十年以上的时间,在封建贵族府邸中服役,根据主人的命令,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包括餐后的音乐演奏,娱宾的歌剧,祝贺诞辰的声乐大曲,家用礼拜堂弥撒乐等—海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是十八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许多作曲家所共同经历的道路,同时也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生活的典型写照。
十八世纪欧洲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一切进步文学艺术活动,都有反封建的共同趋向,那时的启蒙者“对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一切产物满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对教会、僧侣主义、封建的君主专政进行猛烈的抨击。在音乐方面,在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旨在摆脱教会束缚的世俗社会音乐生活,在教堂外活动的管弦乐队组织和家庭的重奏音乐会;这个音乐生活的重大转变,迫使复调写法让位给主调和声写法,弥撒乐、受难乐等教会音乐主要体载让位给交响乐和四重奏。在捷克和德国形成的所谓“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对交响乐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完成交响乐的古典风格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海顿的创作遍及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包括嬉游曲、序曲、各种乐器的协奏曲、钢琴曲、歌剧、清唱剧等,但是海顿最大的功绩却在于他的交响曲和四重奏创作。在从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的近四十年期间内,海顿写出的交响曲已经确知的就有一百零四部,实际上远远不止此数。他早期的交响曲,基本上没有超出一般生活娱乐的范围,同当时多半是舞曲性的组曲或室内乐曲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其中很多作品大同小异,内容也比较空洞无物,甚至可以说还比他的前辈曼海姆作曲家的交响曲逊色。海顿在从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交响曲,已经显出力图摆脱贵族宫廷音乐文化影响,进而体现更广泛的市民阶层思想感情的变革,逐渐具有比较深刻的戏剧性内容。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是他在九十年代两次到英国旅居时应约而写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
海顿的交响曲很早就定型为四个乐章,他使交响曲的这四个乐章结合在统一的构思之中,同时又分别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形式,最富有戏剧性内容,乐章开始时通常有一段对比性的缓慢而庄严的引子,但乐章的两个主题只有调性上的变化,其素材和形象还是很相似的。第二乐章按惯例为慢速度,是内心抒情的体验。第三乐章叫小步舞曲,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故作风雅的宫廷小步舞曲有所不同,时常具有农村舞曲的性质。最后乐章往往是民间风俗性画面的写照。他的交响曲用类似现在的双管编制乐队演奏,但在木管乐器中,单簧管还很少用;铜管乐器也只用两个法国号和两个小号,而且在乐队中起的作用也不大。
海顿的一些成熟的交响曲,特别是后期的作品,把交响乐改造为一种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相当完善的艺术形式的古典范型。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中,他和莫扎特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体裁,但只是从贝多芬开始,深刻的戏剧性斗争和胜利的结论,才在交响曲中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海顿在晚年(1802年间)写的一封信上曾经谈到他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快乐而满足的人真是寥寥无几,人们到处为痛苦和优虑所逼迫,也许你的作品有时可能成为一股源泉,而使那些满怀忧虑和百事劳心的人能够从中得到一时的安宁和憩息”。从这一点出发,他的音乐充满鲜明的形象,具有乐观、朝气和幽默的特征,是描绘一个普通的人的日常生活的画面。他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古老的封建世界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同封建大主教毅然决裂;海顿虽然对长期当奴隶感到痛苦,对听命作曲感到束缚,但是他却能安于仆役的身份,每天穿绣花的号衣,饭前饭后在客厅里等着主人的吩咐——他像这样几十年困在匈牙利公爵埃斯提哈齐的府邸之中。他对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那时遍及全欧的革命热情是不理解的,他那即使是后期最成功的交响曲,同当时欧洲的革命运动仍然没有什么联系。
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那时,因为战争的关系,他的葬礼无法隆重举行,送葬的只有十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