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作坊

当今世界重大的11场国际小提琴比赛

国际小提琴比赛

为了纪念在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从20世纪开始,在世界的各个地区陆续创办了许多规模不同的小提琴比赛。如: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小提琴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埃内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极大地推动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和各种不同演奏技艺的交流,尤其是那些世界性的国际大赛已成为群星闪烁、新人辈出的广阔天地。这些国际性的比赛有的四年或五年一届,有的两年或一年一届。由于规格不同,影响面自有区别。演奏家们在不同的时候寻找自己最适合的目标,他们以此作为向往、追求和攀登演奏艺术高峰的里程碑。

但必须正视,对演奏家来说,比赛绝不是唯一目的,即使获奖也只能代表过去而不能说明未来,重要的是你的演奏艺术是否能够真正走向辉煌,你的演奏生命是否能够持久。有多少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并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高超的琴技和艺术魅力,长时期昂首在演奏艺术的顶峰。比起那些县花一现的获奖者来说,他们才是直正的成功者。

作为知识的拓宽,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当今世界重大的国际小提琴比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琴坛之绚丽,天地之宽阔,并且能深深地体会到循序渐进与科学练琴这条成功之路的真理。

1.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小提琴比赛

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小提琴比赛原名为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37年,比赛于比利时布普塞尔举行。

出于对小提琴发展史上有着杰出贡献的伟大的法-比学派创始人伊萨依的纪念,在每届比赛中均明确将他的技巧难度极高、音乐表现深邃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确定为比赛必选曲目。由于该项赛事的难度大、个性强,因此每届比赛都吸引了许多琴坛高手云集布鲁塞尔。前苏联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列奥尼德·科岗曾先后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比赛的第一名;之后,又有许多名家纷纷前来夺冠,如美国的席诺夫斯基,前苏联的拉宾等等,由此,大大提高了此项比赛的名声和规格。

我国青年演奏家胡坤于1985年的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从而为他在欧洲乐坛的演奏生涯和教学事业拓宽了道路。

2.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姓氏冠名的国际音乐比赛创始于195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比赛地点设在莫斯科。

被誉为旋律大师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无论在歌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以及钢琴、弦乐等各个领域里都留下了许多经典巨作,因此以他的姓氏冠名的国际音乐比赛内容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壮观,比赛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四项。

就小提琴比赛而言,第一轮比赛曲目通常为传统古典作品;第二轮为奏鸣曲和柴科夫斯基的技巧性乐曲;第三轮则必须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曲》及其他作曲家的一首协奏曲。

由于俄罗斯具有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加上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演奏家们对柴科夫斯基作品独有的深刻理解,并且由于充满灵感而掌握着对俄罗斯民族音乐表现上所需要的丰富的音色变化这些条件所致,历届比赛中名列前茅的多数为俄罗斯青年演奏家,如第一届和第二届的金奖分别由克里莫夫和古特尼科夫获得。在以后的各届比赛中,先后摘冠的还有特列恰科夫、克莱默、格鲁贝特、穆洛瓦、施塔德列尔、卡列尔等。从第一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开始,我国几乎每届都有小提琴选手参赛,但是都没有在决赛中获得过名次,惟有薛伟在1986年第八届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他便开始了走上国际乐坛的里程。更为可喜的是时隔16年,我国18岁的青年选手陈曦在2002年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再次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此届比赛的一等奖是空缺的。

此外,在1998年第十一届比赛中,我国选手潘依琼在夺魁呼声很高的情况下进人决赛,名列第三。

3.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隆和小提琴家雅克·蒂博冠名的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创始于1943年,比赛地点设在巴黎。原为每三年举办一次,自1964年开始,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蒂博师从琴坛泰斗伊萨依和马尔西克。他继承了法国古典学派的传统,在演奏上特别注意音色的柔美,注重以情打动听众。他在演奏许多古典作品时,完全打破了学院派那种过于刻板、冷峻的模式,以音色的变化及滑指的巧妙运用,使演奏产生了无穷的魅力,由此被公认为独具一格的法国小提琴演奏大师。

在蒂博演奏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中,那种色彩斑斓的浪漫情调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为了纪念这位20世纪的小提琴大师和钢琴家玛格丽特·隆,在巴黎举办的此项赛事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演奏家。

蒂博小提琴比赛曲目第一轮是常规的传统作品;第二轮的曲目中必须有圣·桑斯、肖松、福雷、拉威尔、德彪西等法国作曲家的奏鸣曲和技巧性乐曲;第三轮决赛曲目之一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

早在1963年,苏联的贝琳娜就获得过此项比赛的最高奖。我国选手钱舟在1987年的比赛中不仅获得了第一大奖,同时还囊括了四项特别奖,成为该赛事中一颗闪烁耀眼的新星。前不久,侨居加拿大的我国青年选手侯宇佳再次夺魁,为祖国又一次争得了荣誉。

4.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芬兰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西贝柳斯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65年,每五年举办一次,比赛地点在赫尔辛基。

该项比赛最主要的曲目是西贝柳斯的《a小调协奏曲》,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新颖的写作结构。由于其演奏技法突破常规,难度较大,演奏家要用其韵味打动人心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加上此赛事每五年才举办一次,机遇难得,竞争非常激烈。如同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一样,现今的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已成为许多青年演奏家向往的竞赛场地,画为若在此项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等于已经跨入了世界琴坛的演奏家行列。

在1980年的第四届比赛中,呼声极高的前苏联选手穆洛娃获得了第一名,我国选手胡坤虽然只得到第五名,但却实现了中国参赛选手在此比赛中零的突破。之后,在2000年,我国17岁的选手王志炅又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第三名。

5.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

该比赛创始于1982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比赛地点设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

在美国的历史上没有举办过规模较大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就以莱文垂特比赛来说,虽然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均在此项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当时均在美学习),但引起世界各地选手关注并前来参与的却并不多。真正在美国创办的有影响的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主席是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金戈。由于此项比赛起点高,要求严,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各地演奏家们的关注,并成为和伊丽莎白、柴科夫斯基、蒂博、西贝柳斯并驾齐驱的世界几大赛事之一。

1982年首届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是罗马尼亚女青年小提琴家玛尔廷,她那美丽的容貌、动人的仪态和演奏的风采征服了在座的所有评委。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为这届比赛做了一件极有意义和非常有趣的事,他们将第一轮中每一个参赛选手演奏的帕格尼尼第11首随想曲的录像按照比赛顺序排列,剪接编辑成完整的全曲。有的选手在轮到自己那两句时,恰逢演奏得不是很理想的地方,组委会也照此衔接,不作调整。其中有一位选手,轮到他时,正巧他的弓子飞了出去又抓回来,录像带上留下了这一难得的有趣镜头。全曲开头的两句是我国当时惟一的参赛选手18岁的蒋逸文演奏的,因为他抽到的正好是第一轮比赛的1号。这一历史的见证也正说明,我国许多优秀的青年演奏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涌向美国乐坛,并逐渐占领了一定的演出市场。

6.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的姓氏冠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35年,比赛地点设在华沙,每五年举办一次,自1985年起开始改为每四年举办一次。

维尼亚夫斯基虽然生命短暂,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但他却潇洒一生,辉煌琴坛。欧洲人喜欢他的演奏风采,更叹服他那尽善尽美的高超技艺和音乐表现。他的丰功伟绩还在于留下了许多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小提琴作品,这些乐曲为当今演奏家们深深喜爱,同时被作为经典作品列人许多国际大赛的备选曲目。

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分别有青年组和少年组,其内容第一轮为古典传统曲目;第二轮中必须有维尼亚夫斯基的技巧性乐曲,如《D大调和A大调波兰舞曲)、(谐谑曲与塔兰泰拉)、(莫斯科的回忆)、(传奇》以及一些随想曲等;第三轮的决赛曲目必须要选奏维尼亚夫斯基闻名于世的两首协奏曲。

许多名家高手青少年时代都曾在此项比赛中获奖。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曾在首届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之后,又有拉宾、格林丹柯、穆洛瓦等青年演奏家先后获得过第一名。

我国选手王晓东曾在1985年继梅纽因比赛获得青年组第一名之后,紧接着又获得了维尼亚夫斯基比赛的第一名,再加上他在1983年曾获得过梅纽因少年组的第一名,在当时被人们誉为三连冠获奖者,一时轰动了国内乐坛。

在此届比赛中,我国选手王峥嵘和张乐同时分别获青年组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7.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

地处北美洲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是一座美丽的法语区文化城市,自1965年开始举行国际音乐比赛以来,有多种艺术形式每年在这里分别举行,其中小提琴比赛是每四年举办一次。

该项比赛规格高,间隔时间长,因此历届比赛的参加人数都比较多且角逐激烈,获奖名次并不固定。在以往的比赛中曾获第一名的有莱恩斯曼、斯皮瓦科夫、阿加罗尼扬、萨卓夫斯基、贝林斯基等,这些演奏家们的夺魁大大提高了赛事的知名度。

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与其他比赛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传统的古典作品和大型协奏曲之外,每届均有指定的新作品演奏,同时还强调必须演奏一首具有鲜明风格的本民族音乐作品。通过比赛,大家可以对世界各地区不同风格的小提琴乐曲进行极好的交流。

在1987年第六届蒙特利尔比赛中,决赛后共有12名选手获奖,中国选手戚敏和蒋逸文分别获得第六名和第八名。

8.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琴坛鬼灵帕格尼尼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54年,每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举行。

由于帕格尼尼在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拓展上有着特殊的贡献,在世界琴坛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每届比赛中他的协奏曲和技巧性乐曲都被指定为必选曲目。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自1954年举办以来,很多届的第一名大奖均为空缺。直到1958年才由17岁的阿卡多以辉煌的演奏技艺一举夺魁,成为第一位在此项赛事中摘冠的青年演奏家。由于他对帕格尼尼作品的忠实精神和完美的诊释,乐坛朋友们将他尊称为20世
纪再现的帕格尼尼。

我国青年演奏家吕思清在第34届比赛中奋力拼搏,勇闯三关,最终获得了第一名。这一出人意料的成绩使欧洲人对中国小提琴演奏技艺的飞快提高与发展引起了极大关注。之后几届,我国青年演奏家黄滨和黄蒙拉又分别先后夺魁,成为中国选手在此项赛事中夺冠最多的一项比赛。

9.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

一生关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于1983年始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届比赛地点设在法国巴黎。
梅纽因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极为关注,并预言20世纪小提琴演奏事业的高峰将出现在东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不少才能很好的少年琴童被送到梅纽因音乐学校学习。首届比赛时云集了许多中国选手,几乎包揽了所有奖项。少年组王晓东获第一名;王峥嵘获第二名;张乐获第三名;吕思清获第五名。在1985年的第二届比赛中,青年选手胡坤又获得了第一名。之后,在第三届英国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我国选手董昆和郑青又分别获得少年组第一名和青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1998年,我国15岁的选手王志炅又以突出的成绩获得少年组比赛第一名。由此,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已成为中国青少年选手参赛与获奖最多的一项比赛,并成为锻炼与培养青少年选手走向世界琴坛的最佳场地。

10.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

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于1945年,比赛地点设在英国伦敦。

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教授卡尔·弗莱什一生在小提琴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音阶练习早已被演奏家们所熟悉,他的《小提琴演奏法》的理论已成为欧洲小提琴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1945年(他去世后一年)于伦敦创办了以他的名字冠名的小提琴比赛。自1968年开始,这项比赛正式成为伦敦音乐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扩展为国际小提琴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自此,它便成为了人们逐渐熟悉的一项国际赛事。

具有才华的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在15岁时便以惊人的技艺在此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我国青年演奏家薛伟在1986年参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后直到1990年,青年选手郭租又在该项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

由于种种原因,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目前已处在一种不是非常引人关注的状态,前往参赛的名家高手也越来越少。

11.埃奈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

以罗马尼亚小提琴家埃奈斯库的名字冠名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始创于1958年,比赛地点设在布加勒斯特。

埃奈斯库在演奏上传承了法一比学派的风格,深受琴坛泰斗伊萨依的影响,对罗马尼亚乃至欧洲在小提琴教学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首届比赛的金奖得主是罗马尼亚的青年演奏家斯捷播·食哈。这位具有实力的选手在此次夺冠之后即参加了柴科夫斯基比赛并获得第三名,尽管这样,他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有些人认为第一名获奖者应该是鲁哈,但比赛是非常残酷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选手的成绩,更何况那是在莫斯科举办的首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东道主的高手云集莫斯科,获得大奖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1961年举行的第二届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是苏联的贝琳娜,我国参赛选手郑石生曾以一曲(恰空》赢得了人们的关注。

埃奈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在20世纪60年代曾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世界各地大赛的实力不断扩展,以及罗马尼亚国内政局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此项比赛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2015 年 5 月 16 日 阅读:(44,059)
博客作者:小提琴作坊 |  ©转载说明: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 |  原文地址:http://www.xtqzf.com/10260.html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关注博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