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体裁
古典乐派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罗马时代—罗马文化鼎盛时期、即公元前一世纪奥古斯都时代。罗马与希腊同为奴隶社会,基础及文化有其大致相近之处,罗马帝国在文艺方面继承古希腊遗产,即把古希腊的成就看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借以从思想上统一被征服各民族,但由此也形成了长期统治西方的崇拜古典的风气。
(更多…)
音乐中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是直接从文艺复兴进步人文主义传统发展出来、并在约自160至1750年间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音乐与视觉艺术(建筑、雕塑与绘画)方面的一种风格的总称,也指艺术上这一百五十年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在历史上包括三十年战争、新教的传播、罗马天主教教堂维护其无上权威的努力,以及新大陆的探险和移民等。政治与社会的基本变化,则反映在封建主义逐渐解体、中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中逐步谋取权力与财富,以及一些民族国家如英、法、荷兰和西班牙的建立等方面。这是一个动荡、充满暴力与大胆变革的时代——欧洲人发现并同化新大陆,意大利人发现月球的山脉和木星的卫星,德国人发现细菌和细胞,英国人制定万有引力定律,还发现光与色的本质——艺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种种变革。
(更多…)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它的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确定的诗意形象和情节;为了便于听者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特有的标题。交响诗在古典交响音乐中是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中(1856年),一般认为,李斯特便是这一体裁的创始者。
(更多…)
交响曲
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套曲作品,由若干个独立的、但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合而成,它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onia,最初是指不同的声音谐和地同时发声的意思,后来有时指器乐合奏曲,有时专指多声部器乐曲。十八世纪出现的古典交响曲是同歌剧序曲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更多…)
古典交响曲标准范式
第一乐章:
速度:引子用柔板(Adagio)
(这引子并非绝对必需,但古典乐派后期常用)
乐章本身甩快板(Allegro)或者更快
调性:主调
结构:奏鸣曲形式结构复杂,情绪严肃,奠立作品的基调:悲剧性、英雄性、明朗、阴暗、理智或情的。
(更多…)
组曲
组曲是最古老的音乐体裁之一,起源于东方许多民族所拥有的声乐与器乐相混合的大组套曲至玛科姆和木卡姆等。在西欧,最早的组曲在十五至十七世纪出现在诗琴音乐中,它完全是一利舞蹈套曲,主要用于家庭娱乐演奏。这种套曲起先只是两首舞曲的连续演奏——前者流杨、缓慢,二拍子,如庄严的帕凡舞曲(Pavane),后者快速,三拍子,如意大利的加利亚尔达舞曲(gagliarda)或萨尔塔列罗舞曲(saltarello) 等。后来,这种套曲中的乐曲增加到四至六首。像这样由数目不等、性质各异的舞曲连续组成,并用同一的调性统一起来的套曲,在当时有着各不相同的名称:如组曲(suite)、连曲(ordre)、帕梯塔(Partita)、芭蕾舞场面(Baletto)和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等,其中的舞曲都已失去伴舞的实用意义。
(更多…)
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一次源自意大利语“sonare”意为鸣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乐器曲,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奏鸣曲分为两类,一类是源自坎佐纳的教堂奏鸣曲,另一类是有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前者主要是在教堂演奏,后者多用于宫廷娱乐,并由此而发展成后来的古组曲。不论是教堂奏鸣曲还是室内奏鸣曲,除少数为无伴奏的独奏形式外,多数均为重奏曲,并普遍运用键盘乐器演奏低音。
(更多…)
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是指一件或多件主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的大型器乐套曲。主奏乐器包括小提琴、钢琴、大提琴、各种铜管乐器(小号、圆号等)和各种木管乐器(双簧管、单簧管等)。“concerto”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16世纪出的意大利将其解释为“协力、一致、调和”。最初只是表示声乐的“合唱曲”,器乐的“合奏曲”。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巴赫时代。至17世纪中叶,“concerto”又恢复拉丁语中“竞争、对抗、斗争”的意思。对“concerto”理解的演变,反应了作曲家在协奏曲这一音乐创作形式的建构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协奏曲中“对抗”与“调和”两种创作因素是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基本特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