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
贝里奥 第七协奏曲
贝里奥
贝里奥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也有人评论他的音乐内容缺乏深度,结构程式化。关于这一点,在18、19世纪或更早一些的作曲家的作品中的确有这种现象。但我们应结合历史,结合当时音乐传播的范围和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认识来看待这个问题。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听这些作品,依然是那么的典雅和动人。
(更多…)
维奥蒂 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
维奥蒂
维奥蒂写过几十首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乐曲今天已很少在音乐会上听得到。其中第二十二、二十三协奏曲常常在训练的教材中被收录。从他的这两首协奏曲不难看出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典雅和抒情。它没有过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第二十二协奏曲主题平和、亲切,连接段、发展部平稳、流畅。
(更多…)
柏辽兹 哈德尔在意大利交响曲
柏辽兹在1834年间写出的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借用英国诗人拜伦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尔德的面具,以再现作者在意大利时期所获得的生动印象和他所怀有的拜伦式的炽热幻想。拜伦的长诗虽然取名为《哈罗尔德》,写的却是他自己,柏辽兹的交响曲同样叫做《哈罗尔德》,实际上还是写他自己,因此,曾有人正确地把这部作品称为“柏辽兹在意大利”,认为这是作者为他后来写出的那部著名的《回忆录》所打的一部分音乐草稿。
(更多…)
维厄当 g小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1858年,维厄当第二次去美国旅行演出归来,在巴黎逗留期间,他完成了他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初,这部作品是应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教授于贝尔·莱奥纳尔(Hubert Leonart, 1819-1890)之约作为教材而写的。为了参加1878年巴黎音乐学院的会演,维厄当又作了一些改写。修订后的作品(也就是现今演出经常使用的版本)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柏辽兹听了这部品。曾作出这样的评论:“这样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现在我还没有能力来分析、研究。我现在只能说,按照我的理解,这是一部伟大的、同时又是非常新颖的作品….”
(更多…)
巴赫《勃兰登堡第六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中最完美的一部作品。其特色为:深刻的艺术概括,多样化的乐器编制,有时还有非凡的音色对比(例如《第六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系列中最后一首的《第六协奏曲》,在中提琴艺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人们认为这部协奏曲是为两把中提琴和乐队而作的,但原谱是这样标明的:“协奏曲No6,为两把维奥拉达布拉乔、两把维奥拉达甘巴、大提琴、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而作”。而问题的根本在于作品本身的配器独具特色,着重地强调了中提琴富有特色的个性。
(更多…)
维厄当 d小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维厄当在俄国任宫廷独奏乐师的六年时间里,基本上脱离了繁忙的旅行演出生活,他最重要的几部小提琴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深受柴科夫斯基推祟、也是作者最心爱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1851年12月,维厄当在巴黎亲自演奏这部作品,当时,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对维厄厄当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维厄当作为一个作曲家,就像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小提琴演奏能手一样值得引起重视。据说,柏辽兹对维厄当的小提琴协奏曲怀有极大的敬意,以致在作品上演时,这位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常脱帽以示敬意。
(更多…)
维尼亚夫斯基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只限于小提琴曲,他创作的旋律充满真挚的抒情性,体现出波兰小提琴风格的民族特点,在他的小提琴作品中,他一方面在发展小型抒情乐曲和艺术性练习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两方面也丰富了协奏曲和幻想曲等比较大型的小提琴乐曲体裁。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完成近两个世纪以来波兰小提琴音乐发展的历史道路,为波兰小提琴音乐的成熟时期奠立基础。但是,他的小提琴作品艺术价值并不等同。有一部分属于沙龙艺术的范畴,另一些作品如《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则同当时技巧性音乐的习见形式,即同在他之前的一些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维尼亚夫斯基的抒情天赋只是在他的自传作品中《传奇》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中才得到做生动的反映。
(更多…)
德沃夏克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各写一首协奏曲,这三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结构基本相似—前后两个活跃的乐章都用奏鸣曲形式或回旋曲写成,以同中间的抒情慢板乐章相对置。但每一首协奏曲的处理又不一样:《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别刚毅有力,可以明显看出贝多芬的强烈影响;《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则更抒情,是作者创作生活中的“斯拉夫时期”的产物,其中广泛运用民间歌曲和舞曲的因素;《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内容最为深刻。
(更多…)
巴托克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1936年秋,巴托克在写出《弦乐器,打击乐器与钢片琴音乐》之后,又开始酝酿另一首乐队作品的写作,并着手研究当代一些小提琴协奏曲。但在随后一些日子里,由于纳粹在欧洲肆虐,匈牙利岌岌可危,巴托克深知在纳粹铁蹄下根本不可能留在祖国生活和创作,因此感到有移居国外的必要;与此同时,他又觉得在国外谋生非常艰难——所有这些都使他十分困恼。
(更多…)
帕格尼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在帕格尼尼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保存至今的仅《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两部,而经常被演奏和最受欢迎的也只是《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的创作时间众说不一,大致是在1811至1817年间完成的。帕格尼尼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他的双泛音、跳弓等独具匠心的高超技巧,此外,就像其他意大利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也可以听到许多如歌的美妙旋律。全曲演奏历时约三十四分钟,在这样一部规模较大的小提琴作品中,由于变化繁多,很少使人产生厌倦无聊之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