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制作
谁能复制斯特拉迪瓦里提琴完美琴音?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1715年 小提琴 「Alard」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多技艺的表现,都深受所用工具的影响。以小提琴家的演奏为例,表演的效果绝对和表演者所用的小提琴有关。但什么才是最好的小提琴?一提到这个问题,不同的制造人依据不同的理论,往往吵得杀声震天。我们的社会经常出现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如杀虫剂、化学肥料、基因改造食物或人工甘味素,赞成与反对双方经常提高分贝吵得面红耳赤。但和小提琴的优劣争执相比,前面那些争论只像是小孩子在游戏间斗嘴而已,小提琴的优劣可是引发物理、化学与传统这三个领域,长久之间互相的情绪性争执。
(更多…)
小提琴的镶线风格及材料
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把手边的琴拿来仔细的看一下镶线,很便宜的琴有些是用印上去的。一般则都是先用刀片挖道沟漕,再很小心的把镶线崁进去。琴边的镶线除了可以当一道保护墙,防止琴缘受到撞击时裂痕直接裂进琴身之外,其本身也让提琴更有美感而有其艺术上的价值。其实镶线在提琴鉴定时也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更多…)
著名琴弓制作师 多米尼克·皮卡特
多米尼克·皮卡特 c.1835年 小提琴琴弓
多米尼克·皮卡特(Dominique Peccatte,1810-1874)与佛朗索瓦·皮卡特(François Peccatte)为兄弟,1810年出生于法国米尔库尔(Mirecourt),最早期的训练是在1826年进入法国最有名的乐器公司Vuillaume当学徒,接受另一位法国制弓大师 PERSOIT 的训练。他早期的弓并不容易辨认,因为跟 PERSOIT 类似。虽然他在1836年就离开这间公司但还是跟让-巴蒂斯特‧维尧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保持很密切的合作关系。维尧姆对他也非常照顾,早就知道这一位年轻人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制弓大师。
(更多…)
让-巴蒂斯特‧维尧姆
让-巴蒂斯特‧维尧姆
让-巴蒂斯特‧维尧姆 (Jean-Baptiste Vuillaume, 1798-1875)出生于法国制琴重镇“密尔古”(Mirecourt)的一个有百年历史传承、由他曾祖父建立的制琴家族。耳濡目染之下,矢志成为一位优秀制琴师的维尧姆,从小就进入父亲 C. F. Vuillaume IV 的工作室学习。随着年纪渐长,已拥有一身精湛手艺的他决心突破家族制琴传统的限制,于是在19岁那年,他决定只身前往巴黎,接受同乡好友夏诺(F. Chanot) 的聘请,协助研发「吉他型小提琴」乐器。从此,展开了维尧姆在法国提琴界风起云涌的传奇一生,直到1875年他不幸中风逝世为止。
(更多…)
克雷莫纳国际制琴学校的由来
斯特拉迪瓦里博物馆旧址.门前是史氏的雕像
1737年传奇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过世之后,遗留下的制琴模具后来由儿子Paolo Stradivari卖给杜林的伯爵Count Cozio di Salabue。Cozio伯爵辞世40年后,他的后人在1881年第一次公开展出这些伟大的工具,当时就有很多人对这批珍品极感兴趣,但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更多…)
洛伦佐‧斯托里奥尼
洛伦佐‧斯托里奥尼 1784年 小提琴
洛伦佐‧斯托里奥尼 (Lorenzo Storioni, 1744-1816) 出生时,克里蒙纳 (Cremona) 的两位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和耶稣‧瓜尔内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皆已去世。斯托里奥尼的早年与卢杰利 (Ruggeri) 家族的后裔有密切的往来关系,而尼可罗‧白贡齐(Nicola Bergonzi, 1754-1832)则是与他一起制琴的同事。说也奇怪,斯托里奥尼受到耶稣‧瓜尔内里制琴风格的影响比阿玛蒂或斯特拉迪瓦里的影响还要深,因此他的瓜奈里琴型有显而易见的传统制琴方法。
(更多…)
在老琴上重新安装琴颈
从古典到晚期的克雷莫纳制琴业
考虑到欧洲音乐与艺术的发展,从16世纪中的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晚期的近代,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转变。提琴–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在巴洛克时期达到巅峰,一路流传至今。尽管提琴的构造已趋近完美,但我们仍能观察到,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脉络下,提琴依旧会有微妙的变化,制琴师的工艺和材料选用的不同会逐渐对作品产生显著的影响。
(更多…)
意大利克雷蒙那提琴制作学派
克雷蒙纳学派的产生对于后世制琴界有着很大的传承与教育意义,以文艺复兴当时的情况来看,商业活动大量增加,使小提琴买卖的交易量与销售的市场相当大,也让各制琴学派蓬勃发展,常见父子或整个家族传承接续的情况。克雷蒙纳的乐器制造始于1520年代,传说中,制琴家马丁尼哥 (Giovanni Leonardo da Martinengo) 及学徒安德烈‧阿玛蒂 (Andrea Amati, c. 1505-1577)从布雷西亚 (Brescia) 搬到克雷蒙纳并开设工作室,开启了克雷蒙纳的制琴王朝。
(更多…)
法国琴弓制作大师 弗朗索瓦·尼古拉·沃林
在主流的制弓世界里,弗朗索瓦·尼古拉·沃林(Francois Nicolas Voirin,这位法国制弓大师,享有「承先启后」、关键性的历史地位。从公元1880年之后,一直到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位制弓师不受其影响。在他还活着当时,不少人就已经封他为「现代Tourte」,在19世纪后半,他的声誉无人能及,可见多受到世人的尊崇与赞赏。
(更多…)
法国 英国 德国 琴弓制作学派
提琴弓的演变曾经历了几个世纪。最早的琴弓几乎跟作为兵器用来射箭的弓一样,只是尺寸较为短小,用一束马尾代替了弓弦。将现代提琴弓设计定形的是图尔特,因此图尔特也被称为制琴弓的斯特拉迪瓦里。图尔特是法国琴弓的奠基者,由他而形成的法国学派是最为重要的琴弓学派,在琴弓制作发展史上,共有三个主要的学派。它们分别是法国学派、英国学派和德国学派。
(更多…)
法国琴弓制作大师 佛朗索瓦·格扎维·图尔特
佛朗索瓦·格扎维·图尔特
法国制弓大师佛朗索瓦·格扎维·图尔特(François Xavier Tourte,1747-1835),他被誉为现代琴弓之父。图尔特于1747年出生于巴黎,他的早期生涯主要是修理、制造钟表。后来由于受到乐器制造业需求的影响而转向琴弓制作。当时的巴黎,意大利提琴非常盛行,它的优美音质深受演奏家们的喜爱。而相比之下,琴弓的水准略显不足。很多乐器制造商都在为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琴弓而努力。
(更多…)